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南寧銅鼓陂水利工程“坎首”與靈渠“鏵嘴”、都江堰“魚嘴”一樣分流,功能也與靈渠、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銅鼓陂水利更令人驚歎的是,不是開山鑿石得來坎首和護坡堤,而是使用本地“水芽米”貢品糯米制作砂漿,使其江中坎首和護坡堅如磐石,像“長城般千年不倒”,堪稱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南寧銅鼓陂水利工程雖不如都江堰般聲名遠揚,所修建的堤壩和灌溉設施也逐漸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令南寧人引以為豪,糯米砂漿這種中國對世界建築史的偉大貢獻,在銅鼓陂水利上卻也永載史冊。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銅鼓陂水利是邕江的支流心圩江的源頭,是南寧市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修築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至今仍自流灌溉數千畝良田,被稱之為南寧的“都江堰”,是廣西繼靈渠之後,又一古老的偉大水利工程。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南寧市安吉鄉永寧村是壩址所在地,堤壩橫臥水中,河水溫婉地流淌,河水灌溉著蘇盧、屯裡、西津、永寧等鄉村的大片肥沃農田。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銅鼓陂水利的設計和建造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洩水口呈喇叭形,護堤有“枯水塘”等,由三合土夯築形成如今“固若金湯”的“不爛金身”。合圍式的水量分流設計,不溢不幹,終年流淌,自然調節,分流灌溉,足見古人的聰明智慧。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孔公胸懷大禹志,銅鼓水利古今流”。銅鼓陂水利工程為宋皇祐年間邕州司戶參軍孔宗旦所建。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建,後崩潰,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年)知府劉淵修築,後又崩潰。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府郭南又修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崩,知府王吉士修築。此時正是南明永曆帝戰事失利,南寧兵荒馬亂,王吉士救助數千難民重修銅鼓陂。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復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知縣沈世培鑑於銅鼓陂屢修屢潰,親自勘測水源,令蘇盧村人修復,並贈大石條兩塊給蘇盧村建分水灘。宣統三年(1911年)再潰堤,民國元年(1912年),蘇盧村鄉紳蘇式芬(字銅溪)集資二萬,另築新堤於下游,堤長十一丈、寬二丈、高二丈,舊堤加倍堅固,至今不潰。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解放後,南寧市郊修建了老虎嶺水庫和峙村水庫,銅鼓陂便成為兩個水庫的匯合工程,而納入峙村水庫灌區。

南寧古代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

對這樣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