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2009 年 7 月,作者大學畢業進入阿里,入職兩年就從 P4 升到 P7,經歷了 B2B、淘寶大學和湖畔大學等不同業務部門。

2018 年 7 月,作者離職創業。在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以及對教育培訓的思考,真實、坦誠而又充滿力量,值得你認真閱讀和思考。”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阿里是我第一份工作

運氣真的很重要

2009年7月3號正式入職,2018年7月3號 last day,特意選擇了這一天。

阿里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為止待得最久的地方。

很感恩,在阿里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花名七對。為什麼叫七對,因為打四川麻將,經常做七對子,而七對算是比較難胡牌的,不容易胡,但一胡番數比較大。

認識阿里是在07年,有個師弟在支付寶實習,經常跟我講互聯網,還帶我去聽了場宣講會。他跟我講,臺上的是苗翠花,而我是學文科的,根本就不瞭解互聯網。

後來研究生最後一年,B2B校招,運營崗位不限專業,就投了。記得當時初面是王維和尤尤,第二輪是 Jacky 和孫權,終面是 Subrina 和 Linda ,08年10月份就發了 offer 。

之前也參加過支付寶的面試,崗位是用戶研究,終面是楊排風,不過當時沒直接發offer。等後來發的時候,已經定了去 B2B 了,崗位定在產品經理。

現在想想,運氣真的很重要。當時互聯網行業還並不是求職的第一選擇。當然我如果那時候加入淘寶,可能就更好了,純屬玩笑。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學會擁抱變化

業務、團隊和老闆都很重要

3月份來到公司,當時在華星時代,經歷了一個月的百阿培訓,後面被分去了 B2B 中文網站的產品發展部。

真的什麼都不懂,當時的產品團隊非常強,技術流程非常嚴謹,那段時間基本功打的很紮實。PRD 寫的不好,RA 會逼著重新改的,流程走的不對,PM 會批,需求必須確認才上線。

好像是7月份,搬到濱江新園區,到11月份,所在部門被拆,PD 分到具體業務部門,我被分去了信用體系部門。那一年年底沒有加薪,問 HR 為什麼,說因為我校招的時候工資給的高,所以沒加。

當時我也不知道意味著什麼,發生了什麼,就只知道要換個部門去了。後來才知道這是阿里的常態,擁抱變化嘛。

到了信用體系發展部後沒多久,部門整體從中文網站整體調整到了當時的新成立的誠信安全部。

這段成長是非常快的。在2年出頭點從P4升到了P7,也就是2011年底。

當時的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團隊也非常信任我,業務結果也拿的非常好。

好的業務很重要,好的團隊很重要,對的老闆很重要。

後面一年,也就是2012年沒多久,我們又被調整去了網站。那一年比較沉寂,但是業務後來在信用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交易業務,做了短時間的交易線。

這個3年,在做事,做業務上,給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專業基礎,不管產品還是運營都學到了很多。也是我在阿里最開心的幾年之一,一些好基友也是這幾年認識的。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越是沒有業績的部門

內部越複雜

經歷了2012年的沉寂後,我覺得想換個地方去突破了。也確實不知道天高地厚,現在想想對我來說是好事,而且當時中國網站架構調整,變化很大,剛好也是以前老闆推薦,就轉崗去了阿里學院,後來是淘寶大學,讓我去負責產品團隊。

從做事崗轉為帶人對我挑戰挺大的。以前的慣性就是把事情做好,而這時除了做事,還要去處理團隊協作。

第一年還行,但晉升失敗。但是第二年摔得遍體鱗傷,跟老闆、跟同事相處也是一門學問啊。第二年起,換了幾任老闆,老闆的工號越換越靠前。

整體線上業務處於沒有目標的狀態,真的是越沒有業績的部門,內部越複雜,業務發展很快的地方,反而簡單,大家心思在做事上。

沒有一張圖,一顆心,一場仗,是肯定拿不出結果的。

但也感謝這一年,把我磨的,銳氣沒了。從那時起,我認知到職場的難度。那一年是心很累的一年,變得縮手縮腳,因為太在意別人怎麼看,太在意老闆怎麼看,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挺搞笑的。

當時完完全全屬於沒弄得拎清的,真沒必要。後來也見到新同事遇到這種情況,也很正常,可能就在那個階段必經的吧

太在乎,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狀態。這個坎,邁過去就好了。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能力不足

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後來就是到了湖畔大學,特別感謝招我進去的老闆,這是雪中送炭不誇張。

從在淘大的低迷狀態走出來是挺難的,重新到了新的團隊,之前受過傷,所以處處小心,驚弓之鳥啊。但是,阿瑪(鷹王)待人非常有一套,硬生生的把我從敏感型調整到了臉皮厚的狀態,更多給了我們新來的人安全感,應該叫把人磨的皮實了。

而我整個人也很快的融入了團隊。在湖畔大學的時候,湖畔並沒有技術產品團隊,而湖畔大學要支持在線報名,推薦報名,還有學員庫,內部學習系統。作為光桿司令到來,跟著老闆夢柔開啟了搭建技術團隊之路。

湖畔大學並不容易招技術同學,當時並沒有影響力,而且後來再來到這裡並不能保留阿里的員工身份。而搭建技術團隊是成建制的。

當時都想到到廁所去貼廣告招技術了,內網也發過貼,以前合作過的同學一個一個去問,幸運的是當時淘寶技術架構調整,找到了湖畔技術負責人,也是以前老搭檔。於是帶著外包公司的技術同學一起開幹。

在之前習慣了阿里的技術體系,技術人員後,突然切換到這隻技術團隊的時候,真的很吃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bug,這時候遇到。而我們提供的產品又是給企業家用的,人數不多,但份量很重,每個問題都可能被放大。真是越到產品發佈越緊張的睡不著覺,毫不誇張,但這對我以後創業的經歷一定會非常大。

創業公司一開始哪裡有豪華團隊,一定都是王者帶青銅,然後把青銅帶成王者啊。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但這隻團隊的成長真的超級厲害,能力不夠,我們用態度,用努力補;以前測試流程保證,現在人肉保證;以前按期上線,現在提前半個月上,然後再發動大家測。

3年下來,現在這些同學絕大多數都加入了湖畔大學,真的很不容易。

現在想想,做產品的時候,以前一直覺得資源不夠。其實真不需要,富有富的打法,窮有窮的打法,關鍵要預判最大的難點,然後集中力量去攻克,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要想那麼多,初期就把核心點做好就行。

對於核心點,絕對要做到不出問題,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緩緩就行。

能力不足,態度和勤奮補。湖畔的凝聚力是超級強的,有共同的目標,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在湖畔經歷了2年多後,基礎越來越紮實後,湖畔的在線業務進行了多次嘗試。很多業務嘗試,但是並沒做好,我在17年9月份也離開了產品技術團隊。

這時候我卻很坦然,新業務確實沒做好,理由也是複雜的。業務不同時期都有變化,組織需要換換人,也需要有新的思想進入,而我也應該去新的崗位去了解更多,突破之前的盲點。這一次完全沒有任何負面的想法,雖然不舒服,但是還是非常樂觀。

加入了教學組,更多的參與到做課的環節,又集中參加了第四屆的招生報名面談,更多的看到了湖畔大學的全貌,平時課程設計,學員運營背後的事情。而這段時間,我做的工作完完全全是我以前沒做過的。但就是有一點,不計較,湖畔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只想把湖畔做好,為了300年。

而更主要,也是讓我更安靜的思考了自己想要什麼,自己適合什麼,一直在這個崗位待到了離職。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離開阿里選擇創業

人一生一定要做一件

願為之至少奮鬥 10 年的事

我骨子裡還是個愛折騰的人。家人,朋友覺得很難理解,放棄阿里巴巴和湖畔大學這麼好的地方,投入到高風險的事情去合適嗎?就不能再等等螞蟻上市嗎?

在阿里巴巴和湖畔大學的9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前面9年,我給了阿里和湖畔大學,那接下來的時間,我要主動做一次選擇。

創業,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空間,另一方面,是有內在的價值驅動。

如果說15年加入湖畔大學之前,在阿里的經歷,主要培養了我的專業技能、業務能力、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啟蒙的話,那在湖畔大學的這3年多,在之前在阿里經歷的基礎上,深刻昇華了我的價值觀。

我是想真的做一件有價值的,能有我更大發揮空間的事情,這件事能讓我後面人生的10到15年為之奮鬥。

所有都是命運做好的安排吧,創業選擇的方向也是。13年,機緣巧合去淘寶大學做在線教育,而那時是在線教育第一波興起。而在湖畔大學,我又在負責在線學習的產品,所以,在這個領域已經6年,在教育領域也不知不覺6年。而我是越發的熱愛這個領域。

在湖畔大學,我是比以前單純做業務更深刻理解了教育。就像湖畔課堂上老師引用的前北大校長蔣夢麟的話,教育不是培養興趣,而是應該激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在湖畔的經歷,恰恰激發了我的理想,希望和意志。

我深知,出去創業雖然離開了湖畔大學,但是湖畔大學在我身上的烙印,對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我選擇教育行業,是因為我想繼續做這件事,熱愛這件事,同時,這件事又是可做的,而又恰恰是最可能做成功的。

去年10月份,我參加了本科畢業的十週年聚會。院長提到了我們的院訓,創造健康社會,如果說在大學讀書時對這句話沒體感的話,那經歷了在阿里,湖畔的這些年,現在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我為什麼選擇做教育?

從行業終局去思考

1)做教育的初心

論語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深刻認知到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一方面是資源有限,一方面是效率較低,而我恰恰想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科技的力量,推動教育的公平,讓更多人享受更好的教育。這是初心。

湖畔大學會問,世界因我有何不同?

改變,不一定要很大,哪怕很小,只要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都是好的。就跟使命無大小一樣,只要是由衷的,都是好的。而我做的,不管大小,也是由衷的。

2)想做、可做、能做的結合

除了深刻認可和想做外,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選擇教育行業進行創業,這是不是我能做的?這裡我能做什麼?我具體該怎麼切入?

這也是湖畔課堂上曾教授一直講的,戰略就是什麼是想做的,又是可做,而又是自己能做的交集點。

為什麼覺得可做?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從行業終局的角度去思考,比如未來10年後的教育培訓行業是怎麼樣的。這恰恰也是這麼幾年來,對於教育培訓行業的從業,觀察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我覺得未來的教育一定是內容、技術和人三者驅動的。同時,教育行業一定是分散的,不會出現一家通吃的格局。科技可以提升學習效率和重構學習方式,但是人的因素一定會存在。

所以一定要進行能力輸出,建設教育領域的基礎設施能力,聯合所有的教育從業者,賦能給他們,才能一起推動教育行業的公平化。

而每一次技術的演變,都會出現新的機會,主要表現在內容的組織方式,用戶的學習方式,企業的運營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所以說每一次技術的發展,都將推動教育行業中用戶價值的滿足,產生了市場機會。技術對教育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從教學產品設計,用戶學習方式,企業運營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調整。

而這背後本質上是運用科技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內容依舊是王道,這是亙古不變的。技術的再發展,也無法代替內容本身,只是對內容進行重新組織。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而為什麼說人依舊很重要?

毫無疑問,老師的價值永遠是技術沒法代替的,因為人是有創造性的,有情感的,有關愛的。但是,老師的角色會發生改變。在 Mooc 興起,翻轉課堂很熱的時候,老師的價值這塊就有了更多的討論。

其實,不管技術怎麼發展,人的因素是始終無法被代替的。這也是線下培訓規模化遇到的最大的瓶頸,就是優秀老師的不足。

但是服務型的老師很多,可能專業方面不需要那麼強。一方面優秀的老師可以更大可能的被共享,結合科技發揮更大普及度;另外,大量的服務型,互動型,關愛型老師會發揮更大作用。所以,人的因素一定不會被機器代替。

3)AI 技術和思維對教育行業的改造

而接下來,AI技術的發展和大規模應用,一定會對教育行業帶來更大的改變。所以在這個時機,我會選擇一個垂直的領域切入進去。

我篤定 AI 會給教育行業帶來更大改變,本質是更高效率的給用戶提供更好的客戶價值。具體表現在:

1、用戶的學習體驗的變化,可以做到更高效,更精準 。

2、內容產品的設計需要變化,教學產品需要適合AI的技術需求。

3、更多的基礎性的工作會被機器代替,人的因素應該去更多的關懷與服務。

4)個人能力是否匹配

那就看我能不能做這件事,團隊的能力跟這是不是匹配。

而我自己是做互聯網產品經理出身,對於技術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對未來的判斷也敢於下重注。我對產品、運營、對教學產品設計還算熟悉。過去這幾年,我的業務能力依舊,不管在阿里還是湖畔大學,都在做一線業務,產品能力和業務能力,有足夠的專業度。

阿里的“客戶第一”的價值驅動,使命驅動,會讓我更注意投入內容的質量和用戶服務。而在湖畔的這3年多,我更多的學習到從企業經營者的視角看待創業,如使命、願景、價值觀,未來商業形態,組織。

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擅長點,自己的盲點。周圍優秀的人才太多了,比我強的比比皆是。但是,像我這麼相信互聯網教育,在對我想做的事情領域裡,有我這樣特性的人並不多。我選擇去突破,一定會有機會立足。而當隨著企業的成長,也逼迫著我和團隊成長。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在阿里和湖畔大學

我學到了這 5 件事

前面寫了在阿里的一些感悟,更多的我覺得是對我專業能力的塑造,以及思想的啟蒙吧。在湖畔大學的經歷讓我更能理解阿里。

1)學會相信

湖畔大學3年多,特別開心的是5月25號能參加了入湖畔3週年的儀式,特別特別感到開心,相比阿里5年橙的儀式都忘了,也不知道啥原因……剛來湖畔的時候,老闆夢柔特意去找我聊了一趟,清晰的記得她跟我說,湖畔的經歷,對以後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像少林寺的掃地的和尚,聽聽也是好的。

記得有一次 outing 的時候,阿瑪(鷹王)跟我們說,湖畔的員工,以後如果出去創業,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帶著使命的。

這句話我深深的記住了。在阿里的幾年,對於使命、願景、價值觀還沒有深刻的感悟,但到了湖畔,馬老師每年開學典禮講使命、願景、價值觀的時候,再結合在阿里的經歷回顧,是一次次的洗禮。

我是真的相信科技會推動教育的發展。

所以,在我最終選定教育行業創業,我也是非常相信這件事,我深刻相信技術對教育行業帶來的改變。

所以,阿里和湖畔的經歷教會了我,相信。

2)對教育行業未來的思考

面向未來的商業和創業者,這是非常重要的維度,要找到對行業發生根本性改變和推動的創業者。所以我也在以這個要求自己。到底什麼是代表未來的教育,從產業終局去思考,何種業務形態和組織文化。

我認為教育就應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經常思考教育培訓行業的產業終局,這個形態是怎麼樣的,然後推導我們從哪裡切入,重點投入在哪個方向。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雙螺旋驅動,怎麼讓我們的商業具備這樣的形態是我思考的。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3)與業務匹配的團隊、文化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技術、內容和人的結合,並在這三者之間達到平衡。而要匹配這樣的業務和戰略,我的團隊需要怎麼搭建,都是深深思考的問題。

我們需要優質的內容,需要優秀的技術和產品,需要優質的老師。阿里和湖畔讓我明白,一定要重視人的因素,團隊的因素。

作為創業者,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找到優秀的人。而找到優秀的人,打造靈活的組織,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利益,還得靠文化驅動。這背後是人性,人才、組織、KPI,這些支撐了戰略的實現。

怎麼能讓團隊有使命感,又有較強的執行力,同時又有能適應未來快去變化的形勢,也是思考的問題。

4)反思

湖畔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反思。我沒有創過業,所以我就去反思我的成長經歷,反思我的性格中的優缺點,對自己有了很好清晰的認知。我深知,自己的缺點很多,但是既然走上創業了,必須得補,自己補不了,靠團隊補。

5)眼高手低

最後一個就是,看得要高,但是不要過於理想化,落地要實,穩紮穩打。特別是教育培訓行業,是個慢行業,修煉內功。所以創業上也選一個很小的領域切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好好做好產品,提升效率。活下來是第一步。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寫在最後

創業艱辛,也放棄很多,九死一生。

也曾猶豫過,糾結過,但是當我問自己,如果自己不去做,會不會後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義無反顧了。

有遺憾的:

1)沒能在阿里滿十週年;

2)3月28日湖畔大學新校區的奠基儀式錯過了,當時開課,我沒法去現場,還有,就是湖畔入職5年可以種銀杏樹沒機會了;

3)還沒有跟馬老師的合影 。

感恩阿里遇到的每個人,感恩湖畔大學遇到的每個人。

一位阿里巴巴9年老員工:能力不足,就用態度和勤奮去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