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多少提高?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介绍了他自己首创的一种读书方法:每一本好书都要好好读它几遍,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在读《汉书》时,苏轼就是用的这种读书方法: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在时间充裕,知识求精的古代,这种方法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可在信息大爆炸,知识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连完整的读完一遍都困难的现在,我们又该如何读书呢?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多少提高?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通过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五个部分,讲述了如何在众多书籍中,有目的的去选书、购书并且高效率的阅读完一本书的方法。

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因为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所以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

除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外,他还著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书籍。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翻开一本书的时候,才是读书的开始。其实并不是的,当你看到这本书,知道这本书的时候,读书的第一个步骤——选书,就已经开始了。

1 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路边,是在和朋友聊天或者是在看书,总会有一些灵光一闪的想法,让我们对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方面的书有了好奇之心,这个时候,就拿出方便记录的工具把他记录下来吧。只要记下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的名字就足够了。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记下当时想要读这本书的原因,这样在购书和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带着目的去读书。如果手边没有笔记本的话,也可以用各种商城提供的购物车或者心愿单之类的进行记录。

发现感兴趣的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枢纽书,指的是可以引领我们找到很多其他书的书。比如说,很多工具书的后面,都会列举一系列相关的书单,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的话,不仅可以节省寻找的时间,也可以快速的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多少提高?

购物车/心愿单

2,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无论是实体书店或者网络书城,我们在购书时时绝对避免不了被各种各样的榜单和广告所诱惑,在一时冲动之下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书这种事情的。

这个时候,购书清单就发挥作用了。

我们可以根据购书清单上的书目和所列的购书原因带有目的性的选书,减少外界的诱惑。如果在购书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书,就把它按照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的格式记下来,等到过几天冷静下来之后再来买吧。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多少提高?

3,通过记笔记加深对书的理解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所以如何记笔记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奥野宣之在这里提出了“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在读书时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让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升的语句,同时在写上自己的感想。

即使自己当时的感想只有“好棒”也没有关系,在以后重读笔记的时候,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笔添加新的感想上去,这样一次一次添加,也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像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进行了标注,当我想要写书评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当时打动自己的地方,也可以重温自己当时的想法。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多少提高?

4.把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

如果把书读完就放在一旁不再理会,那么书中的知识和笔记就都失去了效用。在读书之后,不仅要在空闲的时候重读笔记,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还要通过书评,分享等方法进行输出,通过输出将知识化为己用。

这样,通过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就可以将一本书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正如三毛所说的: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