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宝殿,它坐落在北京紫禁城中轴线,最显著的位置上。这是紫禁城里的第一大殿,我们看清宫戏,皇帝上朝排场十足。很多人都以为,皇帝是在太和殿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出征、接见重要外宾等等。举行重大典礼,隆重庄严,规矩繁琐而复杂。可是,明朝就是有一位皇帝,把规矩不当回事,在太和殿上演了一出闹剧。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明朝的正德皇帝是个为所欲为的人,他从小不爱读书,喜欢打猎。身为堂堂帝君,却一心想当大将军。正德十二年正月十三日,天还没亮。正德帝突发奇想,就到天坛去祭祀,然后偷偷跑去南苑打猎。黎明,文武大臣们有事请奏,大家先追到天坛,这时皇帝已经去了南苑。大臣们又追到南苑,但苑们紧闭,不得入内,大臣们吃了个闭门羹。下午,皇帝传旨,让大臣们回到承天门等候。可是,大家左等右等也不见皇帝的影子。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半夜,皇帝坐着轿子来到紫禁城,要在奉天殿也就是现在的太和殿接受朝贺。皇帝命令不点蜡烛,到处漆黑一片,大臣们跪在奉天殿前苦不堪言。这还没完,到了后半夜,正德皇帝兴致正高,干脆在殿内大宴文武群臣和使臣。天寒地冻,朝臣们又是下跪又是磕头。朝贺本是皇家大典礼仪,规矩森严,让正德皇帝这么一闹腾,竟成了儿戏,顿失威严。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宫里大的仪式,都在太和殿举行。然而,明朝时期却有好几个皇帝,都没有见过太和殿。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天晚上,阴云密布,雷电交加。突然,一道闪电正好击中紫禁城奉天殿,也就是现在的太和殿。刚刚落成四个月的大殿,化为灰烬。直到20年后的正统六年,大殿才开始重建。在明清历史上,太和殿曾经四次被毁四次重建。其中,明代被毁了三次,清代一次。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后的面貌。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由于大殿规格高,建造难度特别大,耗时耗力。所以,明朝有好几位皇帝,包括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光宗朱常洛等几位皇帝,压根就没有见过太和殿。太和殿面阔11间,是紫禁城里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殿前摆放着古代的计时器“日晷”和古代的标准量器“嘉量”,这两件器物都是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太和殿的名字也是一改再改,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明朝正德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就在最近支的宗亲中,选藩王朱厚熜继位,改年号嘉靖。由于不是正统的身份,嘉靖皇帝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于怀。在继位41年后,烧毁的三大殿重建落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沿用曾经的名字,但朱厚熜却下旨,改殿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朱厚熜用三个“极”字,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符合中正之道。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1644年,满族皇帝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刚打下的天下,皇帝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气势恢宏的太和殿,全部采用木结构。所以,明清以来关于紫禁城内大殿防火的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终于明白门前水缸的用处了

紫禁城里的水缸,就是用来防火的。太和殿门前摆放着一对“鎏金青铜缸”。除此之外,紫禁城内还现存大缸100多口。其中,明代制造的多为铁缸,清代的是青铜缸。这些水缸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每天内务府官员,都会命杂役从井内汲水,把所有的大缸续满,以备防火之用。夏天,太监们必须勤换水,保证缸内水质干净,没有异味。冬天,为了防止缸里的水结冰,太监们要在缸外,套一层特制的棉套,缸上面在盖上厚厚的缸盖。同时还要进行熏缸,底下放炭火,昼夜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