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祕籍》選析

翻看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當中有對柱頂、埋頭石、階條石的等石作構件的口訣算法,列舉如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或幫助。

論柱頂

《論柱頂》(西江月)柱頂未定方正,先看金簷柱徑,柱大二分遵法令,厚則以柱為定。鼓鏡柱大分半,高以二寸相應,臨時增減無爭兢,方顯數家作用。注:見: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凡柱頂以柱徑加倍定尺寸。如柱徑七寸,得柱頂石見方一尺四寸。以見方尺寸折半定厚,得厚七寸。上面落鼓鏡,按本身見方尺寸內每尺得六寸五分。

《樣式雷家____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秘籍》選析

(1)本訣是於清《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對應的。

(2)訣中有臨時增減的隨機做法,反映出匠人定製的靈活性。

論埋頭石訣

《論埋頭石訣》埋頭亦要規矩湊,臺通除去階條厚,淨數即是埋頭長,寬厚俱照階條做。注:見: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凡無鬥板埋頭角柱石按臺基之高除階條石之厚得長。以階條石寬定見方。如階條石寬一尺二寸二分,得埋頭角柱石見方一尺二寸二分。

《樣式雷家____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秘籍》選析

論混沌埋頭

埋頭另有名混沌,聽我細評論;階條寬是方,或收一二寸;高以臺通高,減去階條不用問。

注:混沌埋頭一說與上文埋頭的區別就是在方上收入了一二寸。

《樣式雷家____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秘籍》選析

論階條

《論階條》階條之長按面闊,稍間收長二塊多;兩山好頭各一塊,逐塊湊來長便得;其寬彷彿柱頭大,有增無減莫蹉跎;若問其厚觀形式,三四五六任君核。

注: 1、見: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凡硬山成造之階條石以面闊定長短。如明間面闊一丈,即長一丈。稍間階條,面闊九尺,得長九尺。再加墀頭之寬,內除裡進七分。如墀頭寬一尺一寸二分,又加金邊二寸,得階條石連好頭石通長一丈二寸五分。以出簷除出水並柱頂定寬…… 2、其後是階條的實際掌握問題了,對於寬度,是從感觀和實用的角度。

論角柱訣

《論角柱訣》房身角柱何處安,意在墀頭下鹼間,三分之一翻簷柱,古鏡一分要加添,減去押磚板之厚,寬以山出去金邊,還在咬中過一寸,厚以階條氣相連。

《樣式雷家____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秘籍》選析

論押磚板腰線石

《論押磚板腰線石》(西江月)欲識押磚大小,廊深一分相考,並加墀頭長方好,寬按角柱相較,山裡如何腰線進,深加意尋討,除去押磚方為巧,寬厚臨時便曉。

《樣式雷家____傳有關古建築口訣的秘籍》選析

注:

1.這是對山牆而說的。

2.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三:(1)“凡墀頭角柱石以簷柱高三分之一,再除壓磚板之厚定長短。如柱高八尺,壓磚板厚三寸五分,得角柱石長二尺三寸一分。以簷柱徑定寬。如柱徑七寸,自柱皮外出柱徑一份,柱中裡進七分,得角柱石寬一尺一寸二分。以簷柱折半定厚。如柱徑七寸,得角柱石厚三寸五分。” (2)“凡硬山壓磚板以出廊丈尺,外加墀頭腿一份得長,寬厚與角柱石同。” (3)“凡裡外腰線石,按山牆通長丈尺除前後壓磚板分位得腰線之長,以壓磚板十分之五定寬。如壓磚板寬一尺一寸二分,得腰線寬五寸六分。厚與壓磚板同。” (4)“凡……墀頭以出簷定長。”

3.此處的押磚板:是我們平常說道的壓磚板。屬於山牆腰線石的兩端的石料。

4.鼓鏡並未包括在簷柱高的範圍內,因此第一首口訣中有‘古鏡一分要加添’的說法,這是異於《則例》的,‘一分’是一份的意思,這體現了工匠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古鏡高度在《則例》中“古鏡……按本身見方尺寸(柱頂石)每尺做高一寸五分。”

5.墀頭也叫“腿子”,是房屋的山牆兩端部分(如後簷牆為封后簷做法的話後簷沒有墀頭)。

6.“寬以山出去金邊,還在咬中過一寸”或是工匠們的經驗總結,對於不同式樣的房屋,一概的要求‘一寸’顯得沒有什麼科學性,其實還是要考慮石活和瓦作的配合。這一條與梁思成的《營造算例》中的墀頭寬度很相似,“厚按山出加咬中一寸,除金邊定厚。”均異於《則例》,《則例》中對墀頭寬度的描述是“以簷柱徑寸定厚。如柱徑八寸四分,柱中往外出隨山牆,往裡進隨柱徑十分之一,共得厚一尺三寸四分”因此《則例》中‘十分之一’的描述更條理些,也更適於更多的情況。

7.體現出了古建營造中的靈活性,在《則例》的大框架下工匠們在操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習慣,並一代代的口傳親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