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菜地、採摘園、“老房子”酒吧、文脈相承的書院和寫作營、村莊人清新友好的種種,夏天的日曬豆豉醬、茄子幹、荷花芯和野生百合,到處雞鳴狗叫,傍晚的時候從老奶奶到小娃娃一起吃飯、嬉戲、聊天、出汗,笑聲此起彼伏。

湯源,最適合在這裡靜靜閱讀的村莊,去擁抱鄉愁和過往的情懷,人人還能來這裡吃上一碗湯圓。

植物和花,是這裡天生的故事講解員。百合園和荷花田裡的花,一輪輪地生長、開放、落下,自由自在地。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我來的時候,成千上萬朵花都已經開過了,但是花瓣做成的醬成了湯圓的餡兒,一品嚐、過往的香氣好像留下來,如同親身光顧了小村莊的大花園。

不是一派水色的明亮空間,也不是鏡面餐桌,而是農耕歷史的土地的顏色和親切淳樸的原木色調,老木板一直延續到如今的建築的地面上鋪著在那裡。

鄉愁書院和《三清媚》寫作營裡的書雖然說依照書架的空間擺放著,數量有限,已經算是難得的面面俱到。像是來到一間質樸的工作坊,還有那麼多有趣的舊書刊、海報和雜質。始終有人坐在哪個位置專注地看書,與整個外部世界隔絕。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山間野菜配土豬肉,再來一碗香糯米飯,純正的本地滋味在在土鍋裡“噗噗噗”地冒著香氣。

民以食為天的湯源,新鮮捕獲的魚,剛剛採下來的各種蔬菜水果,以特定的溫度、溼度慢慢釀造的酒,他們所熱愛的當地優質餘干辣椒的獨到口感,一年四季500多種農副產品,恰恰是自然口味的薈萃,帶給當地人能量和健康。而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那一碗湯圓。

蔬果和花朵或是芝麻和紅豆做成的餡兒,味道和芬芳總在給人新的驚喜,湯圓嬌嫩易損,所以湯源人用一種特別溫柔的方式來煮熟,而不是蒸、炒甚至是烤箱那些“太過火”的方式。一碗湯源的湯圓裡,真正增加了人和食物的親密度。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在湯源村閒逛時經過滿是瓦罐的陶居,木架上擺著民窯生產的陶器,陳列著各系列的日用陶器,完全手工製作,更加堅硬耐久,而且獨一無二。

完全想不到,這些陶器也算是村子裡的古董,為了還原曾經的民窯製陶加工坊,湯源人拿出自家的“老古董”捐來。有感於鄉村再造,村裡人把帶著記憶的陶器都拿出來,然後老陶器就擺滿了整間屋子。

曾經工坊工人是湯源附近百窯村的製陶人,如今附近的湯源老人爭先恐後支援,合併在一起增添了一種寂靜的時光感。而這些陶器也想事精美古舊的插花容器,它們不是一般的花瓶,而是更敬花愛花的對生命的承載體。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一間小屋,幾畝薄田,飯疏食飲水,誰說這種自給自足是不存在的。

湯源茂盛的植物和成片的竹林,春天的時候開著牽牛花,金錢草,睡蓮,格桑花,田疇上剛種上白蓮和百合。初夏桃林裡有了半個拳頭大的水蜜桃,柿子樹也生長著一個個綠色的小柿子。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鄉土觀念,夏日的這裡滿滿的是湯圓香味。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採蓮蓬、逛陶苑、到茶舍喝餘干茶葉、在文學莊園裡受文學滋養、躺在鄉愁書院外的躺椅仰望天空,三月初三的三花節,即將來臨的七夕節,小村莊最可貴的是即可來讀書,又可以來旅行。

湯源小村,不但讓你在味蕾上留下一串足跡,也讓你行程中親歷更多的見聞,而埋頭在走的時候,精神旅行中也留下了一串足跡。

於是,人和村莊在精神境界上相通。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餘干湯源,小村中的風物詩,竟是吃碗湯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