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菜地、采摘园、“老房子”酒吧、文脉相承的书院和写作营、村庄人清新友好的种种,夏天的日晒豆豉酱、茄子干、荷花芯和野生百合,到处鸡鸣狗叫,傍晚的时候从老奶奶到小娃娃一起吃饭、嬉戏、聊天、出汗,笑声此起彼伏。

汤源,最适合在这里静静阅读的村庄,去拥抱乡愁和过往的情怀,人人还能来这里吃上一碗汤圆。

植物和花,是这里天生的故事讲解员。百合园和荷花田里的花,一轮轮地生长、开放、落下,自由自在地。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我来的时候,成千上万朵花都已经开过了,但是花瓣做成的酱成了汤圆的馅儿,一品尝、过往的香气好像留下来,如同亲身光顾了小村庄的大花园。

不是一派水色的明亮空间,也不是镜面餐桌,而是农耕历史的土地的颜色和亲切淳朴的原木色调,老木板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建筑的地面上铺着在那里。

乡愁书院和《三清媚》写作营里的书虽然说依照书架的空间摆放着,数量有限,已经算是难得的面面俱到。像是来到一间质朴的工作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旧书刊、海报和杂质。始终有人坐在哪个位置专注地看书,与整个外部世界隔绝。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山间野菜配土猪肉,再来一碗香糯米饭,纯正的本地滋味在在土锅里“噗噗噗”地冒着香气。

民以食为天的汤源,新鲜捕获的鱼,刚刚采下来的各种蔬菜水果,以特定的温度、湿度慢慢酿造的酒,他们所热爱的当地优质余干辣椒的独到口感,一年四季500多种农副产品,恰恰是自然口味的荟萃,带给当地人能量和健康。而绝对不能错过的,就是那一碗汤圆。

蔬果和花朵或是芝麻和红豆做成的馅儿,味道和芬芳总在给人新的惊喜,汤圆娇嫩易损,所以汤源人用一种特别温柔的方式来煮熟,而不是蒸、炒甚至是烤箱那些“太过火”的方式。一碗汤源的汤圆里,真正增加了人和食物的亲密度。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在汤源村闲逛时经过满是瓦罐的陶居,木架上摆着民窑生产的陶器,陈列着各系列的日用陶器,完全手工制作,更加坚硬耐久,而且独一无二。

完全想不到,这些陶器也算是村子里的古董,为了还原曾经的民窑制陶加工坊,汤源人拿出自家的“老古董”捐来。有感于乡村再造,村里人把带着记忆的陶器都拿出来,然后老陶器就摆满了整间屋子。

曾经工坊工人是汤源附近百窑村的制陶人,如今附近的汤源老人争先恐后支援,合并在一起增添了一种寂静的时光感。而这些陶器也想事精美古旧的插花容器,它们不是一般的花瓶,而是更敬花爱花的对生命的承载体。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一间小屋,几亩薄田,饭疏食饮水,谁说这种自给自足是不存在的。

汤源茂盛的植物和成片的竹林,春天的时候开着牵牛花,金钱草,睡莲,格桑花,田畴上刚种上白莲和百合。初夏桃林里有了半个拳头大的水蜜桃,柿子树也生长着一个个绿色的小柿子。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乡土观念,夏日的这里满满的是汤圆香味。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采莲蓬、逛陶苑、到茶舍喝余干茶叶、在文学庄园里受文学滋养、躺在乡愁书院外的躺椅仰望天空,三月初三的三花节,即将来临的七夕节,小村庄最可贵的是即可来读书,又可以来旅行。

汤源小村,不但让你在味蕾上留下一串足迹,也让你行程中亲历更多的见闻,而埋头在走的时候,精神旅行中也留下了一串足迹。

于是,人和村庄在精神境界上相通。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余干汤源,小村中的风物诗,竟是吃碗汤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