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商學院院長曾任偉:優秀的企業家 均需有問道之心

曾任偉 “迴歸實體經濟”熱潮湧動,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企業家群體該如何朝聖,又該如何問道?9月初,由深圳博商會、博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深圳市民營企業家盛典”將舉辦。一大批金字塔頂端的中國企業界大咖將分享...

博商學院院長曾任偉:優秀的企業家 均需有問道之心

曾任偉

“迴歸實體經濟”熱潮湧動,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企業家群體該如何朝聖,又該如何問道?9月初,由深圳博商會、博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深圳市民營企業家盛典”將舉辦。一大批金字塔頂端的中國企業界大咖將分享真知灼見,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民企”傳道授業解惑。

作為中國民營企業首席研究員,博商學院院長曾任偉目睹過近百家上市公司的“成長禮”,也見證過中國太多企業出生與消亡,輝煌與落寞。面對歷史的新常態,時代新風口,他到底有何心結?又有何使命?曾任偉認為,先悟道後御術,修煉成為真正優秀的企業家,中國企業家群體需要問道之心。

這回誰說

曾任偉,中國民營企業研究專家、博商學院院長,作為博商學院創始人之一兼CEO,曾任偉的時間近80%花在了企業家身上。12年來,他被稱作“與中國企業家走得最近的人”。截至目前,他及其團隊培育了逾30000企業家,近百家上市公司。

人生就是這樣,你要把目標設定得遠一點,看看自己還缺什麼?這樣未來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在一個地方,一切的發展軌跡都確定了,那麼機會也就少了,正是這種不確定才帶給企業家機會,才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各種希望。

———曾任偉

以道為綱:

中國企業家精神,需要師承

大道無形,中國企業家精神,需要大師的傳承。站在“道”的層面,曾任偉分析他的觀察,中國企業家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能提供哲學內涵的,諸如馮侖、王石,徐少春們。他認為,王石無論是登山還是打造紅樹林基金乃至退出萬科,都有值得企業家們借鑑的心路軌跡。

有的人,對於人性、社會的洞察,對於生活的思考很深,這種先行者能夠提供心靈滋養,諸如新東方的俞敏洪。

另外一類是論道苦難史的,像牛根生。還有一種是當下流行的,屬於趨勢與未來洞察類的大師,諸如馬雲、劉強東們。

這些處於第一階梯的大師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他們不帶功利色彩的純粹分享,以道為綱,為企業群體提供精神滋養與能量。

“這個階梯就像廣譜殺菌藥。”曾任偉剖析說,在充滿不確定的狀態中,在面對沙漠還是森林的抉擇中,在向東還是向西的路徑搖擺中,這些朝聖者苦苦尋求一個答案。有了第一階梯的模板的存在,企業家群體就像迷路者看到太陽,只要堅信就好。用大師們成就的高度,成為自己堅持某些信念的原則,會讓中國這些企業家群體,在完成了一次生命信仰的同時,更容易領悟到成功的路徑。

至於第二階梯,就是“術”的層面,諸如駕馭之術、進取之術、防禦之術,會更側重企業管理細節、經營秘訣、投資心得等具體的複製。不過,他提醒,學術先需明道,方能大成。精於術而乏道者不能長久,終是小器。故道為綱,術為目,綱舉目張。

相得益彰的是,作為中國企業管理界的一座豐碑,王石不久前在論道企業家成功的秘籍,提及三個層面:勢、道、術。這其中,勢代表可能遇到的機會和機遇。王石稱,很多企業家來問他:“怎麼做了這麼多年,我的企業還很小?王老師教教我,我想做大。”他對此開出的藥方是:做大做小是看結果,你不能把結果當成目標。如果企業很小,但小而精,為什麼不好?

“中國的未來需要企業家。”王石一言蔽之:我發現作為真正的企業家,要關注社會價值跟未來,關注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而不是你掙多少錢。

be-do-have:企業家精神漸成風尚,90後創業群體最具承襲動能

在娛樂八卦大行其道的當下,崇尚企業家精神,能否成為一道新的流行風潮?曾任偉認為,在市場經濟導向之下,如果經營哲學不符合規律、道,企業也活不到今天,他一定是堅持商業正道,才走到社會生態鏈的最頂端。

但是,在他眼裡,現在不再是史玉柱、牟其中的時代了,那個野蠻的機會窗口已經遠去。曾任偉分析說,現在的企業家群體,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1970年代群體為主。他們在物質時代失去過,擁有失去財富的恐懼。另一類是90後創業群體。他們沒有失去過,他們對於物質與財富的驅動力,更多是來自興趣與價值觀,更有承襲企業家精神的內核與張力。

讓他感觸良多的是每次到硅谷考察企業。曾任偉注意到美國企業界流傳一種精神:be-do-have。美國企業尤其年輕一代創業者,崇尚的是“具備成為什麼樣的價值觀-再去實踐-最後擁有匹配的財富聲譽”的軌跡。

“這個商業邏輯正確了,整個企業家生態就正確了。”他提醒,這個邏輯,非常符合我們倡導的企業家精神的“道”。

遺憾的是,在我們國內,很多人基本是想反過來的,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於人格分裂。

他進一步舉例美國一個知名科技企業表示,這個企業對於員工不需要打卡也沒有考核,如果你不願意待下去了,公司還能給你5000美元。“這樣的制度,其實折射的是掌舵的企業家的胸襟,更希望留下一批純粹的喜歡工作的人。”曾任偉一針見血指出:這樣的企業,自然能夠吸納天下英才。

一位以褚時健為榜樣的知名企業家,曾這樣諄諄告誡追隨他的企業家:褚老都90歲了,依然過得很精彩。人生就是這樣,你要把目標設定得遠一點,看看自己還缺什麼?這樣未來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在一個地方,一切的發展軌跡都確定了,那麼機會也就少了,正是這種不確定才帶給企業家機會,才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各種希望。

“產品上省的汗,將是在訂單上流的淚”

如果說“工匠精神”是一種脫胎於時代語境下的使命,那麼“作品意識”則是中國企業家群體必須找回的初心。

“中國老闆65%都是做銷售出身的,因為只要拿到訂單,一切就可以水到渠成,也坐穩老闆的位子。”曾任偉以他多年採集的大數據闡釋“作品意識”的缺失。在“快速佔領”的當下時代,產品差異化很少。

但是,現在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是從事產品設計出身,這個微妙的轉變,意味著企業家距離“作品意識”更近了。

一個例證是,五年以前蘇寧等這些連鎖零售平臺的市值,普遍都大於美的、格力這些製造企業。現在,當重新看看對比,市值的天平又返回來了。格力、美的的市值都數以千億了。“這傳遞了一個聲音,產品人的時代又回來了。”

企業家事業上的成就,與自身智慧積累而修成之境界,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曾任偉劍指企業家痛點:在產品上不下苦功夫,沒有未來。在產品上省的汗,是將來在訂單上流的淚。用一句更時髦的話來說,就是迴歸工匠精神。

“與中國民營企業家走得最近的人”

深諳中小企業的“病與痛”,理工科出身的曾任偉,從青年時期開始,就對中國中小企業管理與發展成長抱有極大的期許。

針砭中小企業金融利弊的背後,其實是一份初心的發酵與生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放棄已經學有所成的建築專業,一頭扎進中小企業管理研究的浪潮中。親自帶隊數百家企業的成長輔助,並長期保持與企業創始人的溝通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摸索中,他終於積累出一套真正適用於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

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他的理念中,只有真正地走進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痛點、盲點與恐懼。在這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年代,曾任偉抱著謹慎的態度勸解正要準備創業的年輕人,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創業的基因和種子。也許是因為見證過太多企業的出生與消亡,一向以理性著稱的他在這方面卻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感性。

曾任偉坦言,今生最大的榮幸,就是與中國最真實的中小企業家在一起,與中國民營企業家走得最近,相濡以沫,演繹“儒商”的修煉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