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17)莘縣大里王:相傳爲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

地名故事(17)莘縣大里王:相傳為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

在莘縣縣城北約八里處,有個百戶左右的小村,名叫“大里王”。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地名故事(17)莘縣大里王:相傳為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

在大里王村西,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處。”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地名故事(17)莘縣大里王:相傳為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

在大里王村西,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處。”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地名故事(17)莘縣大里王:相傳為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

伊尹廟。(資料圖)

大眾網記者 侯曉

在莘縣縣城北約八里處,有個百戶左右的小村,名叫“大里王”。據考證,如今大里王村一帶,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古莘地。春秋時代,此處是齊衛兩國交界地。在大里王村西不遠處,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處。”莘縣舊志記載:“莘之北門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傳伊尹躬耕處也。”

大里王村碑記載,明朝初年,王姓由山西遷此定居,因距莘城8裡,故定村名“八里莊”,後張、楊二姓相繼遷入。明《正德莘縣誌》從舊志中抄錄了“四坊五鄉”之名,內有“莘亭鄉”。莘亭縣撤消後,莘亭又曾為鄉駐地。至清康熙年間,又恢復五鄉建制,重建莘亭鄉,莘亭鄉下有八里莊之村名。不知何故,後來“八里莊”村名改為“大里王”。

據考證,如今大里王村一帶為歷史上有名的古莘地,商朝賢相伊尹躬耕之處。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孟子》也曾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

據莘縣舊志記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東昌知府程光珠訪求遺蹟至此,書寫了“莘亭伊尹耕處”六字,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重修莘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亭東側有伊尹廟。後來亭毀,只有石碑留存至今。1995年,當地政府在此重建莘亭,並移碑亭中。

在莘縣縣城,有一座伊尹廟。關於伊尹廟,《正德莘縣誌》記載:“伊尹廟,漢時創建,在縣治八里莘亭東。”關於伊尹廟的確切建成年代,聊城史學界眾說紛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莘亭的出現早於伊尹廟。很可能是漢代人由莘亭聯想到“伊尹耕於有莘之野”一說,便將兩者聯繫起來,將莘亭作為“伊尹當年躬耕之處”,從而建廟祀之。

明清兩代,多有文人學士詩文題詠。明代人李璞詩曰:莘城北去樹蔭蔭,誰建伊祠用意深。生長空桑符吉夢,調和商鼎作甘霖;隱耕此地追前聖,著業當時竭寸心。千古輝光千古慕,令人賦盡短長吟。清代人李崇熙詩曰:莘亭古木聳長空,廟貌依然畎畝中。三載桐宮爭捧日,千秋松簌想遺風;餘音似欲傳伊訓,大任惟堪屬尹躬。先覺覺民民覺否,參天黛色自蔥蔥。

據大里王村71歲老支部委員王玉珍講,歷史上的大里王多災多難,經歷了不少波折,記載比較詳細的便是晴咸豐年間的起義軍“黃旗軍”。據記載,清咸豐十一年(1861),村民張玉懷曾領導“黃旗軍”對抗朝廷,當時還流傳一首歌謠,““大里王霧氣騰騰,張玉懷要坐朝廷,坐著席片騰雲駕霧,騎著井繩能當龍。”

很快,大里王村被清政府圍攻,起義軍堅持三天後被官軍擊潰。張玉懷率殘部突出重圍,官軍為發洩對起義軍的仇恨,幾乎將大里王村夷為平地。幾年後,這裡又陸續有了新住戶。因村西有一座佛堂,遂改村名為“八里佛堂”,屬北鄉正一里。民國初,部分外逃戶回到故里重建家園,又恢復大里王舊稱,但縣誌中仍稱此村為“八里莊”。

(文中部分史料由莘縣政協文史工作室主任杜言青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