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唐中宗

01

唐中宗李显由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有句古话说“稀泥糊不上墙,”的确如此。

唐中宗的政府,可以说是唐朝开国将近一百年来最腐败、最混乱、最糜烂的一届政府。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韦皇后

02

首先,唐中宗管不住老婆韦皇后,韦皇后不光是成功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就是绿帽子也给唐中宗一顶一顶的戴,他却无法管束。

他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李裹儿”也飞扬跋扈,比富摆阔。她曾经编织成的价值一亿钱的裙子,上面有谷粒大小的花卉和鸟兽的图案,从正面看或者从侧面看,在日光中看或者在陰影中看,图案的色彩都有不同。(安乐有织成裙,直钱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资治通鉴》)

使人感到最为混乱的还是大肆的卖官鬻爵。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上官婉儿等权贵 大肆受贿,为人谋官。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安乐公主

他们卖官鬻爵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奴婢之流,只要向这些人送上30万钱,就能绕开组织部门的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敕书

03

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所以这类官员被人们称为“斜封官”。当时的“斜封官”都是不通过中书省、门下省而由皇帝直接任命,两省长官都不敢过问,只是将任命文件向有关部门传达而已。

当时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地分别设置两员吏部侍郎,每年四次选授官职,选任官员达数万人。由于政出多门,干部任用太滥,致使宰相、御史、员外官总量大增,办公室都坐不下人,被人称为“三无坐处”。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30万

只有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是个硬汉子,在他的手上,一共阻止的对“斜官封”的任命达到1400多名。但由此也得罪了许多人 。

不光是官员要收礼,后来演变成要想剃度为僧尼,也要行贿三万钱才可。

权贵们既然有上行,底下人自然有下效。朝廷两个握有实权的吏部侍郎崔湜、郑愔。他们偏袒和依附有权势的达官显宦,肆无忌惮地贪赃受贿,在名额以外授官,授官的名额不够,便预先占用三年以后的缺额。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崔湜

04

崔湜不光是自己干起这无本买卖,他父亲也不甘寂寞,要“老有所为”,整天正事不干,专门帮着儿子卖乌纱。有一阵子生意太好,老崔光顾着收钱,把人家托付的事给忘了,没跟儿子打招呼。

买官之人兴冲冲地交了钱后,就回去等信了。谁知左等右等,却始终等不到官做,这还了得?一点职业道德也不讲,买官的人气不过,直接去找崔湜告状。

买家人找到崔湜,恭谦的问道:“崔大人,我的事怎么样了,有眉目了吗?”

一句话把崔湜问愣了:“你的什么事?”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

买家一看这是要打赖呀,急眼了,一句话直接捅破窗户纸:“您亲戚收了我的钱,为什么不给我官做?”

买官的人听到他说这样的话,反倒气乐了:“千万别的,您要是把他打死了,可得守孝三年啊!”

崔湜听到这话,才知道是他老爸干的好事。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奢靡

05

如此丧心病狂地大搞腐败,自然引起了少数正直朝臣的愤慨。侍御史靳恒与监察御史李尚隐在朝廷上弹劾了崔湜和郑愔。唐中宗于是将崔湜和郑愔逮捕下狱,并且派监察御史裴漼审理这件案子。

安乐公主一看有人想动自己的亲信,这还了得。马上跳了起来,亲自出马去找裴漼,又是威胁又是利诱,让他识相一点,将崔、郑二人从宽发落。没想到裴漼根本不买她的帐,反而在次日朝会上弹劾她妨碍司法公正,并且当天就判处郑愔死刑、崔湜流放。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亲自出马

但安乐公主那是直接通天的人物呀。在中宗那里一斡旋, 最终,本应判斩刑的两个人,一个被外放崔湜为襄州刺史,任命郑愔为江州司马。

一起证据确凿的卖官鬻爵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更让人气愤的是,没过多久,崔湜就大摇大摆地回到长安,官复原职了。原来皇帝对他的贬谪,纯粹是做做样子而已。

贪官要打死收脏钱的亲戚,送礼者回答,不可,否则你要守孝三年

李隆基政变

06

结语:政治腐败到了这种地步,其实这个政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后来果然李隆基发动政变,拥戴自己父亲李旦做了皇帝。

但是唐中宗竟然没有看到自己政权覆灭的那一天,那是因为他还没有那么长的阳寿。

没过几日,韦皇后和的安乐公主一起,竟然用一碗汤饼结束了他的性命。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