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子的髮型真的像影視劇里演的那樣嗎?

貧道講歷史


  在今天,如果說起清朝男人的髮型和服裝,那可以說是老幼皆知,無人不曉了。多賴一部部的清代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清代男子那獨特的陰陽頭和辮子髮型,以及長袍馬褂、瓜皮帽的服裝造型早已深入人心,成了一個大家都深信不疑的歷史形象。然而,歷史上的清朝男人真的都是留這種髮型嗎?真的都是穿這種衣服嗎?經過一番深入史料的研究,筆者發現,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被影視劇騙了!

  眾所周知,清朝統治者是滿洲人,滿洲人具有和中原漢人完全不同的髮型,所穿的服裝也和漢人的服裝有所不同。在清兵入關之後,滿洲統治者為了令漢人屈服,遂在順治二年(1645年)頒佈了“剃髮令”,要求漢人也要跟滿洲人一樣,將大部分頭髮剃掉,只留腦後一小部分頭髮,並結成髮辮,形成所謂“金錢鼠尾”的髮型。凡是不肯剃髮,或者剃髮太少,留髮太多的都要處死。同時,又要求漢人要全面更換滿洲式的服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剃髮易服”。

  剃髮易服的法令,破壞了漢人的傳統文化,激化了民族矛盾,因此招致了漢人的激烈反抗,並由此使得清朝剛剛奪取的江山變得十分不穩。整個順治一朝,清廷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卻始終未能把剃髮易服真正實行下去,大量漢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漢人,依舊保持著明代的髮型和服裝。到了康熙親政以後,他認識到,用暴力強制推行剃髮易服對穩固政權是不利的,尤其不利於讓漢人認可清朝的統治。他說:“朕意以為俗尚不能驟變,當潛移而默導之”。於是,從康熙時代開始,清廷不再用暴力手段強制推行剃髮易服,對漢人民間的髮型和穿著,也不再進行強制性的干涉,而改為了潛移默化、順其自然的溫和手段。結果,在康熙時代,漢人傳統的髮型和明代的服裝又出現了全面的回潮。在康熙年間宮廷畫師焦秉貞所作的《康熙耕織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所繪的康熙年間的鄉村男子,依舊挽著傳統的髮髻,穿著明代的服裝。有的幾乎沒有剃髮的痕跡,有的則在前額有剃髮的痕跡,但即使是剃過發的人,剃髮的部分也要比清初規定的標準少得多,絕大部分頭髮仍然保留著。

  

  (焦秉貞作《康熙耕織圖》中的鄉村男子形象,明顯可見髮型全是傳統的髮髻造型,前額有剃髮痕跡,但剃得不多,衣服則基本全是明代服裝樣式。)

  鄉村是這樣,城市裡也是這樣。隨著清廷不再以暴力推行剃髮易服,城市居民的髮型和服裝也開始全面向傳統回潮。雖然朝廷的官員必須要按照統治者的要求,嚴格地剃髮易服,但是對於沒有官職的普通城市平民,乃至普通儒生來說,髮型和服裝已不被嚴格要求。於是在街市之間,就出現了穿著滿漢服裝、留著辮子和挽著髮髻的人群並行不悖的有趣畫面。

  

  (康熙年間的一幅廩生的集體肖像畫,畫中人的穿著十分有趣,有的穿著標準的清代官服,有的則是標準的明代儒生打扮,還有的則是滿漢混搭風,穿漢式長袍而戴滿式官帽。)

  這樣一種滿漢並行的局面,並沒有隨著康熙帝的去世而宣告結束,而是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了乾隆年間,不但大量漢人依舊挽著傳統的髮髻,而且明代樣式的漢人服裝出現了向旗裝“逆襲”的局面。不但旗人婦女們開始模仿漢人女裝,旗人男子也開始流行穿漢人服裝以附庸風雅。有趣的是,面對這種狀況,乾隆皇帝一邊嚴令旗人男女不得模仿漢人穿著打扮,一邊自己卻又躲在深宮裡,學漢人的樣子挽起髮髻、穿著漢人服裝,讓畫師為自己畫像。在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徐揚所作的《姑蘇繁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繁華的蘇州城裡,穿著滿洲式樣衣帽、留著辮子的人物和挽著髮髻、穿著明代式樣服飾的人物在街市上並行不悖,一派和諧的景象。

  

  (徐揚所作《姑蘇繁華圖》局部,圖中紅圈中的人物髮型基本都是髮髻造型,並沒有留辮子)

  

  (徐揚所作《姑蘇繁華圖》局部,圖中紅圈中的人物衣著顯然都是明代樣式,和旁邊穿滿式官服的人物形成鮮明對比。)

  乾隆之際的這股漢裝“逆襲”的風潮,一直到乾隆末期才基本結束。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民族與文化的融合已經到了較深的地步,兩個民族的服裝逐漸靠攏,漢人髮型也逐漸變成了以辮髮為主。但是,一直到清末,仍有不少漢人知識分子以穿傳統的明代樣式的衣冠(當時稱為“古裝”)來顯示自己的“儒門正宗”的地位。這其中有很多人是清朝的官員,在職時穿著清朝的官服,退休以後就換上所謂“古裝”,以顯示在職時忠於朝廷,退休以後忠於儒門的傳統。

  

  (晚清高級武官鄭之材的兩幅畫像,右邊為官服像,左邊為退休以後的“古裝”像。)

  魯迅在清末於紹興中學任教時,就曾和一個名叫夏震武的守舊的清朝官員發生過激烈衝突。此人在正式場合一般穿清朝官服,而平時則將頭髮在頭上挽成髮髻,身穿“古裝”,以儒家思想衛道士的形象自居。日後魯迅在《阿Q正傳》裡描寫的趙老太爺父子聽說了革命黨起事之後,忙著將頭髮挽成髮髻以示“革命”的可笑形象,大概就跟這位夏大人有點淵源吧!

  

  (電影《阿Q正傳》裡的趙秀才挽起髮髻的形象,這可能也就是清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漢人的普遍髮型。)

  總而言之,這麼多年以來,我們都被影視劇裡的清朝男人們的形象騙了。至少在所謂的“康乾盛世”的時代,大部分漢族男人們的形象並不是拖著長辮子、穿著長袍馬褂的形象。明代衣冠依然流行,挽起髮髻依然是主流,雖然有剃髮,但頭髮也留得相當多——這大概就是清初的近乎光頭的髮型演變成清末的陰陽頭髮型的根本原因吧?

  但願各位影視劇製作者們也能認真一回,,讓我們在影視劇中也能看到真實的清代男人的形象吧!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確實,我們看清朝電視劇的時候,男子的髮型都是前邊一部分剃光,留後面一半,這樣看來也不是太難看,有的人還顯得非常精神,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這都是假的,我們又被電視劇騙了!!!


清朝時,對男子的髮型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金錢鼠尾”辮,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整個頭只有大銅錢這麼大的地方有頭髮,其他地方都是光的,把那一綹頭髮留長,梳在後面就像是老鼠的🐭尾巴,由此得名。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命令所有人的髮型必須和他們一樣,不過金錢鼠尾確實太難看了,百姓大多不從,後來清朝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高壓政策,百姓被逼無奈之下,這才剃髮保命。



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朝廷越來越腐朽,對國家的掌控力越來越低,百姓慢慢的頭髮越來越多,才形成我們在電視劇裡看的那樣,再到了民國就直接剃髮明志了,全民都是平頭,板寸,少部分守舊頑固派依然留著辮子。


若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指導交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貧道,拜謝了!!!


貧道講歷史


你在電視裡看到的是這樣的: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髮型是這樣的 :

遊牧民族因為沒有條件經常洗澡,為了防止頭上生蝨子,一般都有剃頭的習慣。而且,把頭上前面的頭髮剃掉後,還可以防止騎馬時風吹頭髮擋視線,發生危險。

滿人入關後,為了讓漢人徹底臣服,同時篩選出潛在的反抗者。頒下“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具體標準如下:

這個歧視性的政策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最後在全國各地殺得人頭滾滾才推行下去。

但是,整個清朝,這個金錢鼠尾的髮型一直在慢慢長的,頭髮在緩慢變多,到了後期滿人統治力量變弱後這個速度明顯加快。

可笑的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下令剪辮後,還有很多漢人抗拒剪辮,甚至有為抗拒剪辮而造反之事。殊不知他們抗拒的東西正是兩百多年前的祖先用命來守護的。

(圖為:辛亥革命後,政府人員不得不強制上街剪辮)


福林說歷史


清朝由入關的女真人建立,而留辮是女真人的風俗習慣,1644年清軍入關時,多爾袞下令所有男性必須剃髮留辮,即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後腦勺留下比巴掌小一點面積的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剃髮令的重申(剃髮表示順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許多反清志士把留辮看成是一種奇恥大辱,因為作為一個漢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清朝統治者在剃髮令中所要求的剃髮標準並非現在人們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頭顱四周的頭髮都要剃掉,只能留一頂如錢大,並且要結辮下垂。相反的是,如果在頭頂留髮大於一錢要被處死。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髮式,只能出現在清朝末年,放在當時也是死罪,因為當時還有一條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在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天王洪秀全為了表示反對清政府統治,實行了一系列的剪辮運動,與剃髮令相反,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提倡剪辮的還有主張變法維新的康有為,他曾經上書光緒帝提出了剃髮易服,但沒被光緒帝接受,再到後來的辛亥革命,民主觀念深入人心,許多覺醒的青年都剪掉辮子,後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和民國政府的要求,民眾才紛紛剪到表示屈服的辮子。


經典影視片段分享


感覺電視裡不難看,是因為電視裡的是美化過的。清朝初期對髮型的要求很嚴格,頭頂只允許留一枚銅錢大小的一縷頭髮,然後結成辮子。辮子還必須得能穿進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樣的髮型可以能會好看嗎?

清朝的剃髮令是多爾袞在1645年頒佈的,規定全國範圍內,命令下達十天之內必須全部把頭髮剃了。同時還下達了易服令,禁止再傳漢人傳統的衣服,必須改傳滿人的衣服。而且還強制規定,不服從者一律斬殺。

在漢人的傳統觀念裡,頭髮是不能剃的。所以很多人對於剃髮令都是排斥的,反對者大都被清政府給殺了。其中鬧的最嚴重的的就是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的江陰起義。

當時江陰人為了抵制剃髮令而起義,在抗爭了81天后江陰城被清軍攻破。隨即江陰被清軍屠城,死亡17萬人。

而清朝規定的髮型,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代,都是極度的醜化了人們的形象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壓制住漢人,降低漢人的反抗意識。

這樣的髮型,你願意留嗎?肯定會被人罵神經病的吧。

至於為什麼電視裡的髮型和上面說的不一樣,是因為到了清朝後期對髮型的要求沒那麼嚴格了。雖然還要求剃頭留辮子,但是卻沒有嚴格要求只留銅錢大小了。可以留的面積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電視裡演的那樣。



漂浮菌


不請自來

對,清朝男子的髮型確實都是電視上我們看到的那樣的,這是清朝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國,統治漢族實施的一系列手段之一。下面我詳細介紹一下。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自滿清入關以來,為瓦解漢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採取了一些列措施。其中就有一條滿清的剃頭口令,正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如果想要保住性命就要按照滿族的髮型進行剃髮,否則將有砍頭只禍。

在滿清入關之前,滿人在關外漢族百姓中就推行“剃頭令”,對征服俘虜的漢人,強迫其從服飾及髮式上按照滿人的要求改變,作為臣服其的標誌。清入關之後,繼續推行這個政策,順治元年,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大軍在通州及知州頒佈御令剃髮,且責令投降的官吏及軍民按照滿人的服飾及髮型要求剔透穿戴,但是這一政策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後來被迫取消了。

再後來,順治帝再次頒發“剃頭令”:京城內外,限十日,各省自詔令到達日算起,限十日,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著按逆賊論,斬!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削弱漢族的反抗意識及民族自豪感,以鞏固其統治地位。

後來就形成了滿清時期的一種文化傳統,當時剃頭人員攜帶的都會有一個詔令,後來演化為一種磨刀的東西。

至於這種髮型好看不好看,應該是受電視劇的影響,引導了大眾的審美觀,所以才看著覺得挺好看的。並且,清朝每個時期的髮型都是有所變化的。初期的髮型,你一定不會覺得好看。哈哈。

希望以上答案能夠對你提供幫助,我是@我是賣報的小行家10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