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孩子当着老师和妈妈的面,撒谎、找借口,妈妈却走开了

陆生作:孩子当着老师和妈妈的面,撒谎、找借口,妈妈却走开了

孩子当着老师和妈妈的面,撒谎、找借口,妈妈却走开了

思考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还是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教写作好多年了,遇过各种学生、各样家长,有些甚至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有时候觉得,学生确实该好好学习,但家长更应该学习——得学的东西还很多,连做人也该学学。孩子是未来,家长是孩子的未来。

早先,上我的写作课,家长有问,我必答——好言好语说真话。后来发现,家长更爱听假话。

说假话,难免违心,干脆,我就不说了。可不说又不行,家长老追着问,所以,还是实话实说,只是不说或少说客气话。最好一个来回就解决掉。比如,家长问:

“我家孩子很爱读书的,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作文就没提高呢?”

“那你看了这么多韩剧,能写个剧本吗?”

这一问一答,足够了。

现在,跟家长谈孩子的写作问题,我要事先“约法三章”:

第一、写作是种能力,年级与写作能力不成正比。三年级完全可以写得比六年级好。

第二、写作能力的养成,除了老天爷赏饭吃,需要长期科学训练,写作没有速成、没有立竿见影的事。

第三、孩子写作需要生活为源头。一个学生,家门口就有一排樟树,他每天都见到,但他只会写“樟树”二字,却不认识樟树。这样的学生作文得分再高,那也是空中楼阁。知识,要知,更要识。

沟通需要对等的一个共识,不然鸡同鸭讲,没有结果,不如不讲。

有了这样三条沟通基础,就可以来谈谈以下三个案例。

虽是个案,但有普遍意义。

第一个:妈妈说,要用上“炊烟袅袅”这个词

有位家长,听过我的讲座,觉得好,慕名给孩子报了我的作文班。

孩子读五年级。男孩。

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家长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信息,表示非常失望。孩子在我的作文课上,怎么写出了这么差的作文。

从信息中,我看出三点:一、这位家长蜜汁般爱自己的孩子,在发给我的信息中,说到自己的孩子用的是一个字的昵称。二、这位家长,高看专家一眼,以为是专家就有高招,而且是立竿见影的高招,她有速成的期望。我想,即使要立竿见影,你孩子也得是根立着的竿子吧?不然影从何来?三、这是一条不够礼貌或没有礼貌的信息。回想这位家长加我好友、作自我介绍时,主动说了自己的单位和职位。被服侍惯了的主。

我回复她,下次上课,你来听;不满意,退费。

第二次上课,她来了,面上很客气。

整堂课效果不错。但她退了费。

课上发生了一件事,有个男生说了句脏话。我的态度很严肃。叫这个男生站起来,把这句脏话写在黑板上;写好了,就坐回位置去。事情也就过去了。男生不肯写,一直站在黑板前,直到我觉得时间不够他当堂完成作文了,才叫他坐回去。

听学管讲:这位家长觉得我太严厉了,万一下次他儿子上课也说了脏话,我也这么处理,她怕她儿子受不了。

那位被惩罚的男生倒没什么,上课比之前认真,进步明显,还在报纸上发表了习作。

而这位家长,聪明地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可能发生在自己儿子上,提前把它规避了。只是,这样的严厉能算打击吗?即使算打击,五年级了,这一点都受不了,还受得了什么?

同是这位家长,在第二次课后,亲自指导自己儿子改作文。要求用上“炊烟袅袅”一词。奈何,孩子去哪里见识炊烟袅袅啊?词典里?有知而无识,还是无知。

第二个:孩子很愿意来上课,妈妈却说孩子来上课是她逼来的

这件事,也是发生在第二次课上。当时,我带一个混合班,五个孩子,三五六年级都有。

这个孩子读六年级。男孩。

第一次上课,他妈妈就担心:年级不一样,教学效果有没有保障?

我说,你炒一盘青菜摆桌上,你孩子不能吃吗?

她笑笑,不再说什么。

第二次上课中途,学管发信息给我,说这位家长认为混合班对孩子没效果,认为培训班不负责任;今天孩子很不情愿来上课,孩子来上课,还是她逼来的。

我说不像啊。这孩子上课很积极,不像是被逼来的。

学管让我关注他一下。

批改作文的时候,我单独问他:

你自己觉得作文写得怎么样?

一般。

来这里上课,是你自己想来的,还是爸爸妈妈要求你来的?

我自己想来的。

在这里上课有意思吗?

有意思。

能进步吗?

能。

那重新写一篇吧,按照我刚才跟你讲的写。

然后,他态度很好地重新写了一篇。

下课时,是他爸爸来接他。我跟他爸爸谈了一会儿。一是分析了他的作文,指出了毛病所在,也实话实说,他的作文只有四年级的水平;二是讲了他妈妈的意见、担忧,解释了写作是能力,不是年级高写作能力一定就强。谈完,他爸爸说“你讲得很好”。但我还是讲了第三点:觉得不合适,就不要来上了。合适很重要。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状态,以孩子读几年级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这里边还牵扯到家长的脸面问题——我孩子都读六年级了,怎么可能才是四年级的写作水平呢?明摆着就是老师没水平啊。

第三个:孩子当着我和他妈妈的面,撒谎、找借口,妈妈却走开了

这是一个三年级的男孩。

上课爱插嘴,没多少规矩。

我说,现在我在讲知识点,你认真听,我请你回答,你再说,好吗?

他的话已经挂在嘴边,却被憋了回去,于是他就嘟着嘴生气,课也不大认真听。

直到下课了,他才把作文写完,他是最后一个完成作文的学生。

批改作文的时候,家长进来了,站在我旁边。

我问这个男孩:上课听懂了吗?

他说:没听懂。

为什么没听懂?

你讲得时间太短了,才讲了十几分钟;我以前上课,老师都是讲半个小时,才让我们写的。

我瞬间就怒了。幸好还有另外一个学生在,能证明我讲了半个小时。

他们开始写作文时,我说:“现在五点零三分,希望你们半小时完成。”

我问男孩:我们几点上课?

他说:四点半。

我再问:四点半,到五点零三,我讲了几分钟?

他说:就十几分钟。

这时,他妈妈笑着说:老师讲课太精彩了,时间都忘记了。——然后,她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

没见过这样的家长。

如果不是面对面的事,孩子回家说“老师上课就讲了几分钟”,我相信这家长肯定是相信的。

家长走开了,我让这个男孩去把她叫回来。——你得听着、看着你儿子是怎么表现的啊!接下来,我批改他的作文,以追问的方式给出修改意见,这个男孩不习惯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跟我对着干,岔开去找理由。我直接说了“你要这么顶牛,这作文是写不好的”。

在此情形下,家长只说“按老师的思路”。小男孩呢,嘟嘴,生气。

试想,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敢撒谎,敢找理由,而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可想而知他已经是根老油条,他的理由在家长面前都是成立的。宠爱嘛。有害的宠爱。

这样的孩子,事情没做好,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从别处找借口,早晚会被教训的。

讲了三个案例,欢迎对号入座。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要正视自己,不要只盯着孩子看,问题孩子或孩子问题的背后,家长存在更严重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家长是孩子的未来。

学习写作,坚持比兴趣重要,需要反复科学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