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曾仕强儒道易行

传播圣贤智慧,弘扬道统易学文化!践行中国式管理!敬请关注儒道易行!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全文共1317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正如孔子说:“修己以安人。”正是中国式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管理者先把自己修养好了,再去安定员工,使他们身安心乐,而又安居乐业。这样的管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诸!”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最佳管理者,但是谈到修己安人,恐怕连尧舜都未必能够完全做到。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为什么在安人呢?

任何机构,对于成员的要求,不外乎“忠诚”与“肯干”。教育普及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次要的则是“知识的成长”,但是它们只能促使成员“能干”(人有其才),仍然不能肯定成员“肯干”(人尽其才〉,因此还需要管理。没有良好的管理,成员徒然拥有优异的才能,也未必就肯充分发挥。

肯干的人,如果缺乏“忠诚”,对于机构的危害,远较那些不能干、不肯干的成员为大,因为不能干的人,即使存心为害,由于能力的限制,其害不可能大;不肯干的人,在机构内通常不容易获得上级的信赖,不可能担当真正重要的工作,也就不能够深入了解,不易击中要害。惟有能干又肯干的人,才比较有机会假冒忠诚,造成“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的假相。一旦为非作歹,兴风作浪,那才真是够受的。

这就是中国人选拔人才的标准,会订为“第一等:有德有才;第二等:有德无才;第三等:无才无德;第四等:无德有才”的缘故。

许多人尽管无才,却凭着品德良好而居于高位,可见忠诚的深受重视。成员对于机构的忠诚,甚至于对机构负责人的忠诚,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多数中国管理者所特别关心的。

员工的“肯干”,表现在增加能力,提高群力,产生合力,发挥潜力。成员的“忠诚”,显示在促成同心,增强向心,坚定信心,引发忠心。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不断提升的生产力。成为所有组织机构,共同追求的目标。

我们循此寻根,不难发现员工不肯干,主要原因即在不安。通常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只有更增加其不安,结果使员工更加不肯干。这种“恶性循环”,我国先哲早已论及,我们岂能掉以轻心!再说忠诚,员工初来乍到,未有不忠诚的(极少数的谍报人员,另当别论)。不过时间一久,便有经得起考验的,亦有经不起考验的。形成有忠有不忠,而“忠”之中,又有

“真忠”与“伪忠”。

我们也不妨深入了解其成因,当能体会孔子所说“安无倾”的道理。组织机构之内,惟恐上下不能相安,能够相安就不会有倾覆的现象。不明事理的管理者,常常运用许多自身就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来监督和逼迫员工,希望维持其忠诚。殊不知道这些手段,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安,使员工越加不能忠诚,也不愿意忠诚。成员能安,即能肯干而忠诚,亦即能不断提高生产力。使聚讼纷纭、长久以来始终不得解决的“人”与“业绩”之间的难题,获得根本的解决。

果真如此,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应无疑义。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但是,何以员工能安,即能肯干而忠诚呢?原来“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不独员工有此需要,管理者亦有此需要。

中国人的“”字,无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都在讲求人们逐渐提升到更高一层级时的“安”,能安即是满足需要,当然肯干而忠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