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话都听不懂,还谈什么沟通?

曾仕强频道儒道易行

传播圣贤智慧,弘扬道统易学文化!践行中国式管理!敬请关注儒道易行!

曾仕强:话都听不懂,还谈什么沟通?

环境不一样,同样一句话,意思完全不一样。怎么都对,怎么都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举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假定上级领导视察工作,问地方的领导:各位,你们认为现在情况怎么样?请问谁敢回答?如果你说很好,上级领导马上说这样就算很好,那也太不长进了。如果你说不好,领导就会说不好为什么不改进,还坐在这里干什么呢?全世界都讲沟通,可中国人最难,因为我们脑筋非常灵活,一会儿一阴一阳,一会儿一阳一阴。

曾仕强:话都听不懂,还谈什么沟通?

我今天讲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事情,这也关系到我们一生的成败:领导讲的话永远是对的,但是不一定要听他的,这才叫一阴一阳。现在很多人是对的就要听,那自然是对的;不对的就不听,但你又怎么知道对不对?“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是非是变动的,善恶是变动的,上下也是变动的。当一切都是变动的时候,你怎么可以有固定的标准呢?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当领导的讲话不算数,早上这样讲,下午又改了。请问,他不改怎么办呢?外面的形势在变,他能不变吗?我们现在人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可是年轻人因为受西方的影响,总觉得事情应该讲清楚,怎么可以含含糊糊呢?殊不知一讲清楚就错了。

时是在变动的,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名可名”告诉我们,本来是一点名号都没有的,你看原始人类一点名号都没有,非常快乐,可后来没有办法必须要有名号。但是有了名号以后,我们就把名号固定下来,这样一生都痛苦。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动的,你把话讲死了,就是不对的,它本来是活的,怎么可以讲死呢?

举个例子,你去向人家借一千块钱,他说我借你可以,但是我随时要收回来。你说你随时要,我随时还给你。于是人家就放心借给你了。可是当他跟你要钱的时候,你说我现在没钱,有钱的话一定还给你。这不叫赖皮,而是随时在变动,我有钱的时候一定不赖账,我没有钱的时候,也不希望赖帐,只是当下无可奈何。这就是中国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听不懂中国话,这是当代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连话都听不懂,还怎么沟通呢?

你看领导到你这来,你一定站起来。领导说请坐,你敢不敢坐,敢不敢坐稳?如果你一坐下,他的脸色就变了:我叫你坐你就坐,我都没坐你就坐了,给我站起来。如果你站着不坐,他的脸色还是不好看:我来的时候你都敢偷懒,还不赶快坐下去做事情。这样各位就知道,道理是变动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外国人永远搞不懂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脑筋很死。

现在的年轻人学了外国人那一套,当领导叫倒杯茶的时候,你就开始问了:谁去倒?倒什么茶?倒给谁?什么时候倒?倒多少……你还没问完,他就被你气死了。你学人家那套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自己把自己毁掉而已。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思路搞错了,这样一代害一代,非常不值得。

说话就更妙了。说也不对,不说更不对。那怎么办?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职位越低的人,不得已要动嘴巴,因为你不说,老板就很生气:你干吗不说话,你不会说话吗?可是你一说话他更生气:你说什么,轮到你说了吗?这就是中国人。我们同时讲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不说我怎么知道,第二句是你不说我也知道,这都没有什么错。外国人怎么都听不懂这样的话。

职位越低越没有办法,所以只好动嘴巴。慢慢高了以后,就动鼻子,然后变成耳目。老实讲,一个人有机会变成领导的耳目,就不得了了。哪一种人是领导的耳目呢?就是一下班他不回家,而是往领导的办公室走,一边喝茶一边打小报告。耳目,大多都是亲信,当然这是玩笑话,但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在中国,沟通是高度的艺术。开口说话之前,先学会听,听明白,想清楚,再说。高效的沟通从听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