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做信訪|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進入信訪部門以前,我曾經是一名記者,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幫助老百姓維權。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善於與老百姓溝通的人,做起信訪工作來應該可以很快上手。然而,當我正式踏入這個崗位上時,才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

還記得第一天到單位報到,科室暫時還沒有給我安排具體的工作內容,這時有一位老師傅來上訪,看到其他人都在忙碌,我就自告奮勇前去接待。沒想到不到兩分鐘,自詡能言善道的我就完全說不出話來。那位老師傅是來反映房屋徵收問題的,這類問題政策性很強,而我幾乎聽不懂,更不用說回答他的問題了。當時羞得我幾乎要找條地縫鑽進去,看到我的窘狀和求助的眼神,科室的其他同事趕緊過來幫忙,才緩解了我的尷尬。

接下來這種情況不止一次的出現,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把這份工作想的太簡單了,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科室裡的業務骨幹告訴我,不管你是負責“陽光信訪”還是整理材料,只要在信訪部門工作,就一定要學會如何接待老百姓,因為我們在最基層,是穩定的基礎,不能因為自己的不懂、不瞭解,就不耐煩或者將問題推到其他地方去。這席話讓我受益匪淺,之後的半年內,除了做好手中的業務外,我還經常悄悄觀察其他同事是如何接待來訪群眾的。漸漸地我學會了很多,自己也總結了一些技巧,比如:與信訪人交談要多使用禮貌用語;來訪人可能是帶著怨氣來的,儘管這樣我們也要耐心、熱情對待他們;儘可能多多傾聽來訪人的訴求,讓他們有一個發洩的渠道;及時與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聯繫,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儘量快速幫助信訪人解決問題。

春去秋來,我已經在基層信訪部門工作了3年。工作中難免遇到不理智的來訪者,聽到一些難聽的話,這個時候心裡不免覺得有些委屈。不過,當看到信訪人順利解決問題時,我們也發自內心感到高興。記得2015年年初,我接待了一名長期在外務工的婦女。她的孩子在外地不慎重度燒傷,現在回老家養傷,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救助。雖然我縣民政給予了她一定補貼,慈善機構也要給她救助,但是這筆錢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到位,而孩子住院的每一天都要花錢,孩子的母親心急如焚,哭得像淚人一樣。看到這種情況,我幫助她撥打了電視臺熱線電話,希望藉助媒體的力量,呼籲社會上有能力、有愛心的人士為孩子捐款。果然,新聞播出後,第二天就有愛心企業上門捐款,之後不斷有好心人與孩子母親聯繫。雖然每一筆錢都不多,但是這些愛心匯聚在一起,解了孩子的母親燃眉之急,也讓他們暫時度過了難關。

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我們每一個人在選擇這份工作之初,心裡都懷著一腔熱血,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許時間長了,日復一日地傾聽老百姓的委屈和抱怨,心裡難免會產生疲憊等負面情緒。但是這些苦惱只能我們自己去消化,面對信訪人時,仍然必須以熱情飽滿的情緒接待他們,這是作為一名信訪工作人員最基本的職業準則。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時刻謹記這條準則,堅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名來訪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