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南說的是現代粵語嗎?

白沙死忠粉


最近幾年,很多地區都在強調自己城市古代的語言就類似當今的普通話。似乎都有道理,可也都有點牽強。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收集洛陽話,我說是吧,肯定有人不服,說不是吧,人家那些研究“洛陽官話”的也得罵死我。

推廣普通話,很有必要,不然怎麼交流,萬事兒總得有個規矩,這個規矩倆字在洛陽叫:揆式兒,根據發音去尋這個字,符合了古代的造字根源。恰恰是我們不在乎,看不上的土語,沿襲傳來了古語。我說的是洛陽話,不是普通話,這是我今天剛琢磨明白的一句單詞。

文字語言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歷代都會有變化,可能有的有記錄,有的沒資料,可土語的發音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悄悄留點神兒,會發現這句土語是…古音啊。

洛陽土語,很多被新華字典收錄,很多發音就是找不到,字失傳了,但音還在,還得深入研究,比如:腦袋,在洛陽叫:低腦,是不是這個低?還是另外還有其他字沒找出來?

洛陽人說人傻瓜叫:信球,這是嚴重錯誤,傻瓜怎麼與信有關?就這個,還有人編了段子,與山西大槐樹十八次遷移有關。我最近找到了這倆字是:囟㞗。


洛陽車人


北方融合,南方積澱,漢語方言就是這樣“趨炎附勢”又“朝秦暮楚”。過去是北方的,現在變成南方的了;過去是人家的,現在變成咱們的了。因此,我們還得和它算一算老賬,揭一揭它的老底,看看它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副樣子的。

1540字

中原官話的形成



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炎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形——華夏語。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成型,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明清時期,北方官話已經形成,隨著人口遷移,逐漸取得了漢語使用人口的大多數地位,從明初的《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準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準音地位,是在清中葉以後。清朝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共同語經發展演變,在標準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粵語的發展



西周以前,嶺南一帶土著居民基本上是越族。春秋戰國時,楚人逐漸進入嶺南。古粵語當由楚語、越語和北方漢語融合而成。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既想擴大領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貴商品,遂出兵嶺南,華夏語便傳入嶺南,漢朝時出現粵語雛形,唐時常將名臣仕宦貶至嶺南,客觀上推動了中原文化對嶺南的教化。北宋靖康之禍後,又有大批北方漢人進入粵地,廣東人口激增,經濟有較大發展。唐宋移民的語言對粵語的形成影響很深。今天的粵語音系在各方言中仍然是最接近《廣韻》。

粵語是廣府人的語言,珠璣巷移民後裔約佔今日整個廣府民系人數的60%以上,不少於2000萬人,可以說,珠璣巷移民是構成廣府民系的主體部分。翻越大庾嶺經南雄珠璣巷而入遷珠江三角洲者,後來成為了廣府民系,操粵語方言。宋時粵語雖已自立門戶,但是宋末大量的珠璣巷移民的語言也不可能不對粵方言產生一定的影響,輸進一些新鮮的血液。



蘇州話與廣州話是在發聲技巧上與中古漢語接近,而不是說“讀音”最像——“發音技巧接近”≠“讀起來一樣”,這一點是不能混淆的。說粵語接近古漢語的人是因為:廣州話的研究是給予了這些語言學家很大的幫助的,因為廣州話的韻母的確很接近“中古漢語”,所以廣州話當然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但不意味著就粵語等於古漢語,少數民族對古漢語的影響主要是導致了入聲與濁聲的大量消失,不是把語言改變了。

雜談南北




南方漢人不是南下的“難民”,就是南下的“移民”。其所移居之地,又“天高皇帝遠”。結果他們的語言,也就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雖說並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至少也是唐宋遺韻,充滿著文采風流。當然,同時也難免沾染了壯侗,雜糅了蠻僚(讀如老),更不大容易聽得懂了。

北方就簡單點吧!要統一,就不能斤斤計較,得大而化之才行。不過靠攏歸靠攏,不等於投降;簡便歸簡便,不等於單調。相反,既然雲集了東西南北中,漢滿蒙回藏,唐宋元明清,只有更加豐富多彩,豈有單調之理?簡便又豐富,又豈有不廣泛應用之理?於是北方話便成了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其中北京話又最牛逼,它的語音成了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

南方總是比北方豐富多彩,南方多樣,北方統一。

總結

現代的南方話就是古代北方與近代北方,或者說文白疊置的產品。現代的北方話是古代北方經過近代北方的後續體。現代方言包括普通話都是古漢語的遺傳,沒有哪一種方言可以完全繼承古漢語,都只是選擇性保留下來。

方言是我們民族最優秀的無形文化資產,必須靠口授去傳承。大家若都學普通話,文化的個性存在在將來就是問題。方言的存在,是一筆豐饒的文化遺產。

22:22


宇文度鵬


河南是我們國家文化的搖籃,孕育了華夏文明。這片土地孕育文明的同時也是天下豪傑爭奪的地方,自古以來自古以來各方英雄就以入主中原為目標,在這片土地出書立傳為榮。因為連年戰亂,大量的中原人向全國四面八方遷徙,尋求生存空間。

歷史上向南方大規模遷徙就有4次,廣東自然也有中原後裔這是肯定的,從姓氏來看廣東中原後裔非常多,粵語是不是河南古代的語言這個題目是近幾年出現的。廣東人喜歡中原文化,尊重歷史,一直在論證,廣東人很認同華夏民族的身份,這很贊。

兩廣地區從炎黃時期就是屬於華夏民族,黃帝時期中國的地圖曾經非常廣闊,隨著中原政權的更迭遠離中原的地區也經常自立門戶,香港曾經出土過商朝時期的銅盤,上面的文字記載當時香港就是商朝的附屬國。秦朝時期秦始皇揮軍南下完全征服了嶺南,將兩廣徹底融入了華夏民族,自此兩廣再也沒有離開過華夏。

但是粵語並不是古代河南話,古代從中原遷徙出去是有階段性的。古代河南人遷徙都是因為戰亂避禍,戰爭結束很多人會選擇回到家鄉,但是有時候戰爭時間持續很長,人們在避難的地方有了後代,戰爭的威脅使人們繼續南遷。所以廣東的中原後裔遷徙並不是一下就從河南遷徙過去的,比如典型的如黃姓家族本是源於河南潢川,現在旺於廣東,很多人去江西拜祖,這就是遷徙的路線,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廣東遠離中原,歷史上的4次遷徙都是逃難,古代南方並沒有現在這麼通暢的道路,隔著萬千大山逃難出去的人不會一下走那麼遠,廣東廣東有不會是中原人直接遷徙的地方,經過二次、三次、四次經歷多代以後後遷徙到廣東是合理的,根據遷徙到當地就學會當地語言這些人的語言已經發生了變化。

遷徙的特點就是到了當地就學會當地話,不為別的,只為生存。古代中原官話被稱作雅言,源於黃帝時期,地區就在今河南鄭州一帶。如今鄭州話被稱作河南方言鄭曹片,也是河南話的代表。

沒有論證就是空口說白話,證據——襄陽。湖北在古代被中原政權稱作荊夷,古代人煙稀少。我國古代都認為天下本一家,在中原競爭失敗的家族會被流放出中原,不會痛下殺手。襄陽人就是被商朝流放的夏朝新鄭人,他們因為是大規模遷徙,這也是唯一一次記載集體遷徙的記載。4000年來襄陽人保持了自己的方言特點,襄陽話區別於其他湖北地區,和鄭州話一模一樣。

證據二就是河南周邊地區的人,方言特點都接近河南話,這就是近距離遷徙的特點,無論陝西話、河北話、山東話、山西話、湖北、安徽、蘇北等地區方言都接近河南話,交流不是問題,雖然多少有一點區別,但是大同小異,可以說是出自同一個方言系統。

說在最後:廣東話雖然不是河南古代的語言,但是廣東話也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傳承粵語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河南的官方語言是中原官話,就是現在河南話鄭曹片。


跟著風去自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感謝秦始皇。如果不是這位贏先生統一文字,那麼現在的中國肯定四分五裂甚至七八個國家都有可能的。這點可以看看現在的歐洲。

上古時代的嶺南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潮溼、瘴氣等等。所以說最早的人類活動地主要在北方的黃河流域。

至於過去河南人說的方言,肯定是誰也不知道的了。

只不過呢,河南自古就是中國的心臟,除了西部和南部以及豫北部分地區有些不大的山之外,其他連接皖北、魯西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連年戰亂讓河南老百姓流離失所的事發生的實在太多,如果用文字記載,別說洛陽的紙不夠用,恐怕還得再加幾個洛陽的紙。所以說現在的河南可以說每走一步都可能踩到幾個人的屍骨。

每次戰爭,都會造成大批的當地人或逃離,或被殺,或餓死。戰爭結束後又有很多人重回故土,也有大批外地人來淘金。所以說河南的人口既有大批量向外遷徙,也有外地人不遠萬里來開發河南。遠的不說,就說解放前的宋末時期,由於北宋亡國,大批的工匠藝人和達官顯貴遷居南方,造就了臨安杭州的盛極於世。而明初的河南十處九荒,赤地千里,陸續從山西等地遷來很多,所以說說話口音肯定夾雜著各地的方言,然後慢慢融合形成了地域特色。

關於這點,現在也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說河南周邊幾個大城市,西安的豫西人就比較多一些,而武漢的豫南人可能佔的也不少。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改變當地口音,那麼請有心的朋友到新疆的石河子一帶來看看。兵團人的口音可以說大部分帶有河南味。也夾雜著其他地方的部分方言。但是假如你不是河南人,我相信石河子附近的有些少數民族說起河南話來,你都有可能認為他在河南待過。


亂眼看世界


語言是音,文字是字。傳下來了字,不代表也留下來了古音。文字流傳下來也不代表古音跟著傳下來。

很明顯的例子,普及普通話才多少年,而現在跟普通話基本完全不相關的方言,比如吳語、閩南語、粵語的很多方言詞彙已經替換成普通話,可以說四十歲以下的人基本沒辦法用當地方言完整的翻譯一篇文章了,而且這個趨勢越來越厲害,所以現在各地一直在保護方言。

一百年不到的普及已經丟失的這麼厲害,我真的不相信經過幾千年變遷,幾十個王朝輪換(王朝的更替基本就是一次方言的更替,皇帝都是外地人嘛)的中原地區能保存多少古音,何況還有那麼多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地區進駐立朝。

五胡亂華,金,元,清等政權進駐的時代,相信跑得掉的有權有勢有兵的精英階層全跑了,誰想留下來當兩腳羊?而留在中原的漢族都是什麼人?跑不掉的窮人,軟骨頭的漢臣,舉家歸降的漢奸?竟然留下來的是這批沒自主權的人,那你還敢奢望能留下多少古傳統古語言?日本才侵華幾年,會日語的漢奸一大堆,而且日本還沒統治過中國。

跑南方的精英階層因為都是帶刀帶槍移民侵略,所以反而在南方地區有足夠的權勢自主,保留的古傳統更多,保留古音的可能更大。參考國民黨過臺灣,國語是官語,而臺灣原住民語言只能依附或者偏安一隅而根本做不到融合甚至改變,最後消失的只能是原住民語言而不可能是有兵有槍拳頭硬的國語。


aoe12763047


從五胡亂華開始,北方就不斷被遊牧民族統治,大量漢人南遷,時間的跨度達千年!留下的漢人最吃香喝辣的是漢奸狗腿子,他們三妻四妾,子孫延綿!剩下忍氣吞聲、麻木不仁的也逐漸胡化!其中包含語音語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由於南方大山丘陵,古漢語言語音保留更好!由於漢文明的保留,現代中國人無論經濟、文化、國民素質等等都南強北弱!這是客觀事實而不是地域黑!與古中國北強南弱恰恰相反!南方對古漢語文化各方面保留更多!不喜勿噴!


重頭再來75542


這事,早就在研究了,很多高校的都有在研究,其中有個人不是還把古漢語視頻發在優酷上,原理就是從隋唐的韻書反推的回去的,比較靠譜點,而且這方法無論南北基本上是個共識和定論,別在這瞎猜了。我覺得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古漢語的運用是會被逐漸恢復的,就像當年的以色列恢復猶太語把忘記千年的語言從聖經中找出來,我們為什麼不行,就如朱元璋當時搞了個洪武正韻一樣,對元朝時被破壞的漢語進行糾正一樣,講真現在漢語發展很不平衡,大家也都有感覺到


用戶8778176680670


相近,但不等於。最簡單的證明就是已經發現“粵語活化石”,從化石中可知粵語與古粵語已經有很大分別。即是土粵語古粵語口語上就已經非常接近文言文,所以古河南的確有可能講的話是古粵語,古陝西人亦一樣。

舉個例子,《論語》記錄孔子言行,講話即是文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