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書評|《班門·石之形》:營造之心與獨步之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翻開《班門·石之形》,開篇題曰——《濁世翩翩迥不群:清華園裡的陳岱孫》。我懵了,為了確認,又看了一眼封面,沒錯,是叫《石之形》,那這應該就是本說石頭、說匠的書。可陳岱孫先生明明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要說他是石頭界的大師那實在有點兒套不上呀!

營造之心

想了想,編輯們這麼安排必定有他們的用心,於是沉下性子一探究竟。隨著閱讀的展開,這“用心”漸漸明朗起來。作為清華經濟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評議員和校務委員,西南聯大存續及有效運轉的深度參與者,抗戰勝利後清華故園重修的籌備人,陳岱孫先生是寫下“石頭的史詩”的營造巨匠,他營造的,是秉持“治學如築塔,基礎須廣大,然後層層堆建上去,將來總有合尖之一日”理念而為一代代學生奠定下的深厚學術基礎,是在蓋房子和找房子的反反覆覆中屹立起的西南聯大自由民主之堡壘,是核准工程近百、經手錢銀無數雖殫精竭慮卻一汪清水後重建如初的有大樓更有大師的清華園。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陳岱孫先生還是用愛與智慧營造了從容人生的教書匠,無論是抗戰前、解放後還是特殊的歷史時期,他的教師身份始終伴隨著他,而他也贏得了所有學生的愛與敬,不管是“庚款留美學生”還是後來的工農兵學員。陳岱孫先生在世間的九十七年,就是一本人生的“營造法式”。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讀完此篇,我又翻回到前言和目錄部分細看,原來這不僅僅是一本說石頭、說匠的書,它更多地是在說“營造”、說“設計”,而設計既可虛如人生,又可實如器皿,恆久如美玉,倏忽如旅行。編輯們精心地用“門內”、“門”、“門外”的閱讀架構以及排版、紙張等手段,讓讀者們被“設計”,在這步步設計之中,逐漸引導讀者們去觸碰設計、理解設計,在設計之門穿入穿出,進而打開世界,窺見一斑。不得不慨嘆,《班門》的編輯們還真是群有野心又有匠心的營造師吶!

獨步之美

在讀《班門·石之形》的前一週,正好看了陳丹青主持的《局部》第二季第一畫:曼哈頓第五大道。在這一畫的片尾,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塞克勒廳,陳丹青談到八十年代木心先生和他經常徜徉於此,有一次木心先生忽然臉上很驕傲的樣子,抬起頭來對他說:“中國的器物,中國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來就獨步世界,獨步。”陳丹青在回憶這段對話時,就站在東魏石碑和山西省洪洞縣廣勝下寺元代壁畫《藥師佛經變圖》之間,遠景高光處恰是一尊北齊彩繪石雕觀音造像,極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這個片尾我反覆看了多次,每次看,心裡都很感動。這種感動尚在內心翻湧還未完全平復之時,我拿到了《班門·石之形》,於是讀完開篇就迫不及待地跳到“門·石”篇《絲路佛光:絲綢之路東段南北道上的石窟》

作者尋訪記錄了絲綢之路東段南北二道上自東向西的5處石窟群,我粗略數了數,文中提及有名稱或編號的洞窟共計19個,其中12個是南北朝時期修建的,而剩下的7個洞窟裡有2個雖然開鑿於唐時期卻也沿襲了北朝風格。所以在此且容我大膽揣測一下,作者陳喆大約對北朝特別是北周、北魏時期的雕塑藝術尤為鍾情,或許是因為相較盛唐時期的精緻圓熟,北朝的造像、壁畫糅合了更多西域特點並且顯得更為“生猛”,這種“生猛”帶來的力量感能給人極大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當然南北朝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那些四分五裂朝代更迭迅速的小國,他們的最高統領有多瘋狂,他們的佛教造像就有多神秘靜美(上承五胡十六國下啟隋朝、民族大融合、佛教流行道教改革瞭解一下)。陳喆不愧為大學文學講師,筆力不凡。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恰到好處的配圖,細膩詳實的敘述,將窟內光景娓娓道來,讓初涉佛造像藝術的“檻外人”也能一觸信仰的力量:石室是方形還是弧形,採用什麼制式,造像的肉髻是磨光還是水波紋,面相如何,姿態怎樣,衣領紋飾達到的精美程度,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讀完只覺是藉著作者的雙眼VR了一把這些石窟的獨步世界之美,著實過癮!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