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翻开《班门·石之形》,开篇题曰——《浊世翩翩迥不群:清华园里的陈岱孙》。我懵了,为了确认,又看了一眼封面,没错,是叫《石之形》,那这应该就是本说石头、说匠的书。可陈岱孙先生明明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要说他是石头界的大师那实在有点儿套不上呀!

营造之心

想了想,编辑们这么安排必定有他们的用心,于是沉下性子一探究竟。随着阅读的展开,这“用心”渐渐明朗起来。作为清华经济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评议员和校务委员,西南联大存续及有效运转的深度参与者,抗战胜利后清华故园重修的筹备人,陈岱孙先生是写下“石头的史诗”的营造巨匠,他营造的,是秉持“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理念而为一代代学生奠定下的深厚学术基础,是在盖房子和找房子的反反复复中屹立起的西南联大自由民主之堡垒,是核准工程近百、经手钱银无数虽殚精竭虑却一汪清水后重建如初的有大楼更有大师的清华园。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陈岱孙先生还是用爱与智慧营造了从容人生的教书匠,无论是抗战前、解放后还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教师身份始终伴随着他,而他也赢得了所有学生的爱与敬,不管是“庚款留美学生”还是后来的工农兵学员。陈岱孙先生在世间的九十七年,就是一本人生的“营造法式”。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读完此篇,我又翻回到前言和目录部分细看,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本说石头、说匠的书,它更多地是在说“营造”、说“设计”,而设计既可虚如人生,又可实如器皿,恒久如美玉,倏忽如旅行。编辑们精心地用“门内”、“门”、“门外”的阅读架构以及排版、纸张等手段,让读者们被“设计”,在这步步设计之中,逐渐引导读者们去触碰设计、理解设计,在设计之门穿入穿出,进而打开世界,窥见一斑。不得不慨叹,《班门》的编辑们还真是群有野心又有匠心的营造师呐!

独步之美

在读《班门·石之形》的前一周,正好看了陈丹青主持的《局部》第二季第一画:曼哈顿第五大道。在这一画的片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塞克勒厅,陈丹青谈到八十年代木心先生和他经常徜徉于此,有一次木心先生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他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独步。”陈丹青在回忆这段对话时,就站在东魏石碑和山西省洪洞县广胜下寺元代壁画《药师佛经变图》之间,远景高光处恰是一尊北齐彩绘石雕观音造像,极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这个片尾我反复看了多次,每次看,心里都很感动。这种感动尚在内心翻涌还未完全平复之时,我拿到了《班门·石之形》,于是读完开篇就迫不及待地跳到“门·石”篇《丝路佛光:丝绸之路东段南北道上的石窟》

作者寻访记录了丝绸之路东段南北二道上自东向西的5处石窟群,我粗略数了数,文中提及有名称或编号的洞窟共计19个,其中12个是南北朝时期修建的,而剩下的7个洞窟里有2个虽然开凿于唐时期却也沿袭了北朝风格。所以在此且容我大胆揣测一下,作者陈喆大约对北朝特别是北周、北魏时期的雕塑艺术尤为钟情,或许是因为相较盛唐时期的精致圆熟,北朝的造像、壁画糅合了更多西域特点并且显得更为“生猛”,这种“生猛”带来的力量感能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当然南北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那些四分五裂朝代更迭迅速的小国,他们的最高统领有多疯狂,他们的佛教造像就有多神秘静美(上承五胡十六国下启隋朝、民族大融合、佛教流行道教改革了解一下)。陈喆不愧为大学文学讲师,笔力不凡。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恰到好处的配图,细腻详实的叙述,将窟内光景娓娓道来,让初涉佛造像艺术的“槛外人”也能一触信仰的力量:石室是方形还是弧形,采用什么制式,造像的肉髻是磨光还是水波纹,面相如何,姿态怎样,衣领纹饰达到的精美程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读完只觉是借着作者的双眼VR了一把这些石窟的独步世界之美,着实过瘾!

读者书评|《班门·石之形》:营造之心与独步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