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又一位年輕而又鮮活的生命因為搭乘順風車而離開了人世,有朋友問不寫點什麼嗎?是啊,在想該寫點什麼呢?去責罵滴滴?去聲討嫌犯?還是去說說女性該如何自己防護?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接二連三的問題,讓滴滴已經淹沒在群體狂轟亂炸式的責罵當中,在這個時候,他做什麼都是錯。無論是發聲明,還是補償受害者,亦或是下線順風車業務。群體的怒火,終於找到了一個釋放的口徑,在這個通道上,已經沒有人能為滴滴擋下炮火了。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滴滴有錯這個事實是毫無疑問的,在事發之後的處理上,暴露了一個大公司流程上的複雜,甚至是將流程置於人的生命至上的一種近乎傲慢的態度。在這一點上,滴滴要承擔足夠多的社會責任,但如果仔細想想,如果滴滴做好了,可以在事發之後快速的去營救,也許可以救女孩一命,但滴滴能夠消除掉有犯罪預謀的司機麼?

在這個時候,如果任由輿論怒火將滴滴吞滅,一味的責備滴滴,就算滴滴解散了,沒有壟斷了,倒閉了,也只是一場輿論“打砸搶”式的運動,將每個人平時對網約車的不滿發洩在一個目標之上。沒了滴滴,還會有滴答、答滴,我們的生活更不能倒退,不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出租車模式。

在一場集體無意識地發洩之後,一切歸復平靜,在一場治標不治本的追責當中,可能成功將傷疤抹去,但看看一個不完全統計的數據,2015年,中國人口總數134,472萬,全國31省市“強姦”案由裁判文書39,866個,平均每42460個人中,就有一人與“強姦”案有關聯。難道在滴滴問題之外,我們不應該去多追問幾個為什麼嗎?

為什麼車上是一個危險的空間?

為什麼在順風車內,會引起某些性犯罪的預謀呢?除去一些群體性因素,比如司機群體當中,年輕司機越來越多,會存在性壓抑現象;些曾經有過類似不當行為的人群轉行做了司機等等。從心理學的一些角度,可以去思考並得到一些有益的答案。

弗洛伊德最早將人的精神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簡單粗暴地理解,本我就是我們獸性的部分,注重慾望的滿足;自我是有了社會化道德的平衡;超我則是一種道德上完美的模式。

而很多實驗都在反覆地討論“他人在場”情況,對於人精神和行為的影響。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是很多的實驗以及我們的日常經驗會告訴我們,在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多表現出社會性的一面,更有利於利他行為的出現以及壓制自己的慾望。

拿一個小孩子舉例,如果桌子上有一盒糖,旁邊有一個大人告訴他,不要吃糖的時候,孩子一般還是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儘量不去理糖。一旦大人離開,孩子心中就會出現一個小天使和一個小惡魔,往往最終惡魔會戰勝天使,驅使孩子去吃掉糖。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這個跟車內的性犯罪有什麼關係?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司機可能就是那個孩子,而坐在他後座上漂亮的女孩就是他心儀的糖果。如果不是在車上,在一個開闊的空間,有人來人往,就好像有大人在盯著他,他可能有慾望,但是不會實施。如果在車上,副駕駛還有個陌生人,他可能也會有慾望,但也不會實施,因為也有大人在盯著他。

恰恰是當他跟女孩單獨在車上,車行駛起來之後,形成了一個單獨的隔絕空間,就好像一個可以隨處移動的黑屋子,沒有了空曠的社會空間,沒有了第三者在場的監視,嫌犯心中的惡魔逐漸佔了上風,最終衝破道德的約束,自我敗給了本我,慾望不再被控制,就實施了犯罪行為。

兩個不是補救而是預防的辦法

所以如果在無法避免司機與女性同時在車上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第三者在場”。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辦法建議,比如一鍵報警、給車輛加裝定位等等,但這些都是屬於在事情發生後的補救措施。如何避免意圖不軌的司機釋放自己的慾望,才是真正核心的問題。

兩個解決方式:

一、避免女性單獨乘車。作為平臺,對於女性打車人推薦多人拼車方式,系統自動分配。

二、加裝視頻直播設施。畢竟多人拼車很難滿足大部分需求,所以引入一個模擬的第三者在場的情況,在車內加裝直播裝置,注意,並不是單向的視頻直播,只將車內的視頻傳回系統,而是一種雙向的視頻,平臺可以看到車內情況,而車內也可以看到一個真人,比如服務人員。這種情況並不需要一輛車一個客服人員,一個客服可以觀看眾多的車輛,但給車輛的感覺是,有個人在專門盯著他,製造出一種第三者在場的模擬,作為一種社會壓力,降低性犯罪的可能。

再追問下去,為什麼是這個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鍾某,二十幾歲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在公開的一些信息當中,有一條比較引人注目,甚至是不出意外,他是一個留守兒童,父母在廣州打工,爺爺把他帶大,由於是家裡的獨子,也一直享受著家人的寵溺。

在這裡不想搬出“原生家庭”這種陳詞濫調,聯繫最近在迪斯尼發生的兩件事,一個是哄搶氣球;一個是家長帶著孩子插隊,被工作人員制止之後,孩子竟然破口大罵工作人員。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我們的教育中,是否沒有對社會公德這門功課有太深的考核?在我們的家庭中,是否沒能做到言傳身教?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在一個單向度價值取向的社會中,人們更多的去看效率、看金錢、看名譽,那些我們從小背誦的詩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類的傳統文化,都太慢了,被我們這個快速向前的社會,碾壓在滾滾的車輪之下。

不能說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會怎麼樣,同樣的地裡面,也會長出不同的果實。這不是留守兒童自己的問題,而是我們作為社會參與者每一個人的問題。如果在社會效率,金錢價值之外,我們還能多關注一點道德的修養,關注一些對子女的影響和教育,儘量以正直、誠信、堅毅、果敢等性格為完美形象,也許又可以讓我們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更進一步。

與其叫囂著讓滴滴去死,不如沉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能夠做到臨危不懼,是否可以在大多數時候都堅持正義的信念,是否可以將這些道德理念有效的傳遞給下一代?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去一味的追究他人的責任,而是反觀一下自己,是否也做得足夠好,是否能夠問心無愧,是否能夠為這個社會再多做點什麼?

滴滴只是幫兇 輿論的怒火也只是暫時的狂歡

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在司機的作惡和滴滴的失職的情況下,失去了生命。這種情況,會激起幾乎所有正直人的同理心,每個人都會將自己設想為受害者的親人,當自己身邊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該是如何的反應。而這種應激心理,也造成了滴滴現在的窘境,所有的矛頭,都在指向滴滴,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

有些人甚至惡毒的將怒火引向了滴滴當中的一些知名的管理者,這種行徑,跟司機的作惡,滴滴的失職毫無差別。扣高帽,貼大字報,在集體的憤怒中,宣洩著個人私慾的怒火,將平時社會生活中的不順利,轉化為對某些人的輿論暴力,在煽動過後,獲得盲目支持之後,獲取一種心理的滿足盒子我的實現。

比罵滴滴更可悲的是我們放棄對問題本身的追問

有錯誤,就要受到懲罰,有漏洞,就要改進。但在滴滴這件事情上,將所有的輿論能量都放在滴滴身上,是不公平,也不利於社會整體向前解決問題的。滴滴作為平臺,有著嚴重的管理責任,這是事實。就好比孩子品性不好完全怪學校一樣,如果只是停留在責怪滴滴,我們就永遠無法觸及問題的真相以及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當前的社會輿論環境中,群體往往會陷入盲目的無意識狂歡,在一場一場狂歡之後,人們似乎陷入了宿醉,對本質的問題視而不見,反而去追求那些輿論的快感以及自身在輿論當中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興奮。

滴滴有錯,但他只是管車的,充其量是個幫兇。司機是家人撫養出來的,是社會教育出來的,良好的家庭和社會品德教育的缺失,是釀成悲劇的罪魁禍首。在網約車之外,我們最近也看到了更多的案例,對女性,甚至對幼女的侵害,在那些場所裡,沒有滴滴這樣一個替死鬼成為我們輿論的靶子。

責怪滴滴的行為,責令滴滴整改之餘,多考慮一下自身的社會責任,嚴於律己,在平時的生活中,在道德的標準上,每個人都向前推進一步,也許我們就會讓更多的花季少女生活在應有的陽光之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