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其实在旧俗中,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那时的生意人多于这三节结算账目。

而宋代一文人所写的《端午即事》,则将古代端午节的习俗大都写入其中:“卯饮缘佳节,昌阳荐一卮。儿咨射团事,妻诵赐衣诗。懒检三闾传,争缠五綵丝。平生几端午,随分作儿嬉。”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日里,唐代宫中有一种游戏:“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於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於此戏。”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枭羹,以枭肉制的羹汤。

端午节这天,皇帝赐臣下饮用,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苏辙曾作《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一诗:“舟楫喧呼招屈处,禽鱼鼓舞放生中。百官却拜枭羹赐,凶去方知舜有功。”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上古时代,屈原还没有跳江之前,农历五月五日的采药,有道家的采药,也有医家的采药。

道家,所谓“采”,就是“采取”;所谓“药”,是指在修炼时所发动的体内真气。

医家,则认为农历五月五日“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其实,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这一风俗。而医家采五药,主要是:草、木、虫、石、谷。因此《齐民要术》中,还有五月五日捉蛤蟆制药的记载。

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在农历五月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鸲鹆,俗称八哥。早在《春秋·昭公》中就有记载:“有鸜鵒来巢。”

端午节,人们剪去出生不久的小八哥的舌尖,待其长大后,皆能学人言语。

花蕊夫人曾有诗云:“小院珠帘著地垂,院中排比不相知。羡他鹦鹉能言语,窗里偷教鸲鹆儿。”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在端午这天,宋代的人们会塑张天师像,以青艾为须,称之为天师艾。后人们就将其视为辟邪的艾符,在端午日,将艾蒿束成人形,悬于门户,以祛毒气,保家宅平安。

还有人在端午日,采艾草浸酒,认为饮之,可以祛邪;还有人以艾汁和粉,制成艾糕,认为端午食之,可祛毒;还有人在端午日采艾叶,合绵线制入衣中,认为穿这艾服,可以祛散邪毒之气。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彩丝为端午的必备吉祥之物。

人们认为,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长命缕”、“续命缕”。

唐朝的宫中,也常于端午日,以彩丝所结长命缕赐予诸臣:“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端午节,幼儿的脖子上,会系一种手编的,坠有小饰物的项索:“彩线,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视之为祈福免灾的端午索。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原本与屈原无关。

晋代《风土记》载有:“午日烹鶩,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粽子,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状如三角,故称角黍。

当时的粽子不是用大米、酒米制作,而是用黄米,比小米大一些,有粘性的谷物,周邦彦曾作《齐天乐·端午》词,赞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

粽子,原本与屈原无关——数千年前的端午习俗

一提到端午节的赛龙舟,大部分人会认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避免鱼吃屈原的身体。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的习俗,那是一种祭巫仪式的活动。后人们则借此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