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皇家私塾典籍学中国字——“月”

现今高考改革,要求增加国学知识,却忘记了学生们自小学的语文,有词性、语法、句式结构,却没有古代文学内涵,看见一首古诗,能够读懂字面意思就不错了,古人常引用的典故“观蓂”“吴牛喘月”,却一无所知。

今天,我们来跟着皇家私塾的书本,重新认识中国字:

跟着皇家私塾典籍学中国字——“月”

月,甲骨文字形,象半月的形象。

文人雅士们,赋于月的别称,有:夜光、望舒、纤阿。其中望舒、纤阿为神话传说中御月运行的女神名字。

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有很多:

望舒荷:相传古有望舒荷,一枝生四朵荷花,月出则叶展,月没则叶卷。

观蓂:《竹书纪年》中载有:“尧帝时,宫殿台阶边沿有草生长,每月初一长出一荚叶,到每月十五这天,这株草就长出了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每天凋落一片荚叶,到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株草的荚叶落尽,第二个月,周而复始。

当这个月是31天,则在第30天时,最后一荚,枯而不落,等到第31天才落尽。类似现今的日历。

跟着皇家私塾典籍学中国字——“月”

知道了这个典故后,见到这首诗句“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时,是不是感悟更深?

吴牛喘:江淮之地的水牛,因南方酷暑难耐,而此牛畏热,晚上望见月亮,怀疑是太阳,所以见月则喘。大臣满奋畏风,在武帝的宫殿议事时,因宫殿的北窗是琉璃屏风,仿佛没有遮掩,满奋坐立不安,武帝询其原因,满奋回答道: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因此,这个典故,既形容酷热难耐,也可比喻因怀疑而畏惧。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能不能分辨出诗人强调的是什么啊。

跟着皇家私塾典籍学中国字——“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