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導語

山西、河南等全國很多省份的民間,都流傳著洪洞大槐樹的傳說。它們的具體情況有所差別,但基本主題和主要情節則近乎一致。與之相應,傳說流行區域大多還盛傳著“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諺謠,表達著較明顯的祖源地認同。洪洞、大槐樹、老鸛窩甚至成為了許多自認為山西移民後代的人心中的家園象徵。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1

童年時期,

你是否也聽過

“咱們是從山西洪洞來的”

這樣的傳說與故事?

流傳的大槐樹傳說有哪些內容,

人們為什麼訴說,

它在不同時代經歷了哪些變化,

背後有什麼原因,

洪洞縣是如何一步步

利用移民史和大槐樹傳說

發展成為根祖文化代表的?

今天,讓我們再次講述河南等地流傳的大槐樹傳說,探究那段塵封往事的前世與今生。

一、傳說中的大槐樹故事

若問老家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鴰窩。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這首童謠中,老鴰窩也常常寫為“老鸛窩”、“喜鵲村”。這一變稱,與“老鴰”,也就是烏鴉通常被視作不祥之物有關,故而改為寓意吉祥、飛來報喜的喜鵲。這隱約表明,是老鴰還是喜鵲,關係似乎不大,它可能更多是作為一種象徵符號存在的。

通常來說,河南、山東等地洪洞移民傳說包含移民緣起傳說,大槐樹地點的傳說,官府強迫或欺騙民眾的傳說,腳趾甲復形、背手、解手的傳說等。

(一)移民緣起傳說

河南、山東、河北等盛行的移民緣起傳說,主要有《御箭射雁——胡大海復仇記》、《三洗懷慶府》、《燕王掃碑——紅蟲吃人的故事》等。

01

《御箭射雁——胡大海復仇記》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元朝末年,胡大海在河南要飯,感到此地人情太壞,便立誓報仇。後來,他投入朱元璋麾下,為其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封賞時,胡氏拒不受賞,陳述了討飯受辱舊事,想要報仇雪恨。朱元璋一番權衡後,允許他報一箭之地的仇。胡到河南後,搭弓射箭,正中大雁,雁飛箭走,他的士兵從河南殺到山東,造成兩地人口銳減。朱元璋只好下令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往河南、山東遷民。

02

《三洗懷慶府》

《三洗懷慶府》講的是在今天河南的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地區,明朝時為懷慶府管轄,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與元軍在懷慶府地區拉鋸作戰,雙方在佔領懷慶時期讓百姓懸掛擁護己方的牌子。百姓不堪其擾,就在牌子一面寫上擁護元軍,一面寫上擁護朱元璋,哪一方攻過來,就將哪一面翻出來。後被常遇春識破,上報了朱元璋。那時候,農民軍戰事不順,朱元璋正鬱悶難平,聞訊後更是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將懷慶府百姓斬盡殺絕。朱奪取政權後,便下令從人口密集的洪洞縣往懷慶府遷民。

03

《燕王掃碑——紅蟲吃人的故事》

《燕王掃碑——紅蟲吃人的故事》講的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廣大地區流傳著的“紅蟲”吃人故事,這事和“燕王掃碑”有關。話說,明朝建文帝登基後決定削藩。燕王藉口朱元璋祖訓,發動“靖難”,率軍向南京進攻。他先攻河北,次攻河南,再攻山東,沿途受建文帝軍隊反抗,大戰數年,終於攻下南京。長期戰亂造成了江北地區“千里無人煙”的局面。燕王的軍隊都頭戴紅巾,所以百姓稱之為“紅蟲”,“紅蟲”含有瘟疫的意思,所以民間就有了“紅蟲”吃人的傳說。朱棣登基後,下令從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到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浙江一帶開荒種田,發展生產。

(二)官府強迫或欺騙民眾的傳說

官府強迫或欺騙遷民的說法出現得較早。比如《遷徙記》,它說明明初由於災荒和戰亂,黃河流域人口減少,統治者從人口稠密的山西往外遷民,洪洞縣大槐樹就是明政府辦理遷民手續的地方。

山西境內有個鳳凰窩村,村中多人在朝中做事,他們可以不遷,因此,其他地方的百姓紛紛逃至鳳凰窩落戶。朝廷聞訊,發佈聖旨,說凡是鳳凰窩的人必須外遷。百姓傻了眼,被官兵押解著辦理了遷民手續,前往黃河流域。

(三)大槐樹地點的傳說

河南安陽的傳說是,負責遷民的李恪採用多種方法誘遷百姓,他揚言不願遷移的百姓可到廣濟寺左側大槐樹下等候裁定。人們聞言,信以為真,結果凡到樹下的百姓都被遷走。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鴉巢,遷民望之感慨,說:老鴉尚有個窩,咱啥時候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大槐樹成為了祖先忍別故鄉的標誌。

(四)腳趾甲復形、背手、解手的傳說

在街頭巷尾,若遇到一群自稱是大槐樹遷民後代的人,確認彼此身份最簡便方式,或許就是脫掉鞋襪,露出腳趾,給對方指指腳趾甲,看是否分成了兩半。在大槐樹傳說中,關於小腳趾復形的說法有好幾種:

第一種,官兵強迫聚集在大槐樹下的人們登記,登記過的人必須脫掉鞋子,用刀在腳小趾上砍上一刀。

第二種,被遷民眾把自己子女的雙腳小趾咬裂,以示紀念。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第三種,講的是洪洞大槐樹的遷民中有三兄弟,為了解救別人,殺了官差,他們分散逃跑,為了日後相認方便,各自用石頭在腳趾上砸下印記。

第四種,這個特徵是軒轅黃帝子孫具備的,而黃帝就是洪洞縣孫堡人。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如果覺得脫鞋不雅,便可詢問對方是否瞭解背手、解手的含義。相傳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為防止遷民逃跑,便把他們反綁起來,用繩聯結,押解著上路。由於手臂長時間捆著,漸漸麻木,遷民們也大多習慣揹著手走路了。

押解途中,遷民經常需要小便,只好向官兵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請求變得口頭化,只要說解手,就知道是小便的意思,此後,“解手”便成為了小便的代名詞。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正是流傳在各地的上述傳說,構成了“洪洞移民”後代的祖先故事。傳說的分佈區域非常廣泛,包括北京、河北、山東、江蘇、陝西、河南、安徽、山西等等。這些傳說雖有差異性,但大體主題與結構都非常接近。伴隨著人口遷移,由人訴說的傳說也會擴展到新的區域,成為新區域的祖先記憶。

二、族譜中的大槐樹移民

除卻傳說之外,族譜實際成為了研究洪洞大槐樹移民最重要的資料。民國時候,有人就感慨,大槐樹移民“但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就是說,關於大槐樹移民,官方史書中幾乎沒有記載,族譜中的記錄倒是很詳細。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族譜中的大槐樹移民說法有不少可質疑之處,但無疑的是,族譜記錄和傳說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人們對自身祖源地的認識,強化了人們作為大槐樹遷民後代的歷史記憶。河南長垣明代嘉靖版《王氏家譜》記載:

“……諱實,晉之洪洞縣大王莊人也。

洪武定鼎之初遷居長垣縣合陽裡西了牆村。”

這表明,明代就有了洪洞移民的說法。但是,有相當多的族譜和墓碑,僅記載到山西洪洞,再具體的地名就出現了缺失。河南內黃馬固村《明故王公神道碑》:

“始遷祖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也。”

(後缺字——引者注)

貌似撰寫人當時並不知道祖先家鄉的具體信息。趙世瑜發現了一個事例,更加深了這層懷疑。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香案牌位上寫道:

“始祖威卿於明洪武三年

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

濟源南水屯

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意即張家祖先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河南濟源的——引者注),張家祠堂還有一塊距傳說移民時間比較近的碑刻,其文寫道:

“公諱威卿,

乃濟源之世家

其所居縣曰沁陽,

裡曰堽頭,

村曰南水屯,

是其先祖之發廬。”

神道碑所寫從山西洪洞移民的經歷不僅沒有出現在碑刻裡,碑刻裡反而寫明這位始祖為當地土著,縣、裡、村等信息非常具體。

到了清代,傳說中的地名開始逐漸在族譜和墓誌中出現。洛陽康熙版《李氏家譜序》說:“後人欲知木本與水源,山西平陽洪洞縣。大槐樹鎮戶千家,洪武詔下遷。山西洪洞縣內遷萬戶,李氏族中八百三。” 鞏義康熙年間的《李氏始祖碑》載:“始祖諱銘,妣郝氏,原籍山西洪洞縣人。” 太康乾隆年間《趙氏墓碑》說:“始祖諱太,始居山右,原籍洪洞縣老鸛巷。”鞏義咸豐年間的《劉鎮華九世祖墓誌》載:“明初始祖諱朝仁由山西洪洞遷鞏。” 鞏義新修《賀氏家譜》載:“我鞏義賀姓,系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這表明,大槐樹傳說的流傳至少有了300多年的歷史。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由於戰亂、災荒等原因,族譜丟失、重修的情況較為常見。如果中斷了記載,後代如何追究自己的祖先來歷呢?個別族譜的記載,似乎透露了一些信息。河南新鄭大司村嘉慶年間《司氏墓碑》記載,司家墓碑在明末動亂時悉數被毀,後來聽聞

“鞏邑王氏話及洪武七年秋,

自洪洞斷橋河遷民。

全冊其家世世藏之,

即令餘族侄名權及喬年者,

遂往抄冊。

雲欽命侯監理督察院大學士

率遷民三千七百四十丁,

牌二十有四,

至鞏之背陰,

分業務農。

吾祖季昆三人,

牌分第十七,

遷鄭遂定矣”。

也就是說,司家還是聽鞏義的姓王的人說起,知道人家家裡有族譜,派人去抄寫,方才確認了自己祖先的來歷。偃師道光版《滑氏族譜》的記載更加有趣,茲引如下:

明朝洪武年間相傳始祖母,攜其三子自洪洞縣遷移偃師縣遊店村西頭……滑氏之式微甚矣……或問遷民之說端何時?熙曰無據(問起什麼時候有了這個說法的,都說不知道,也沒根據)。嘗考《明史》,洪武朝戶部郎中劉九皋上疏,言古狹鄉之民,聽遷之寬鄉,欲地無餘利,人無失業也,上從其言,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屢徙淅西及山西民於滁、和、河北、北平,則滑氏之來偃,其在明初無疑也。或有問未遷之先祖居山西何地,故鄉尚有何人?熙曰無據(問起沒有移民的族人住在山西哪裡,還有什麼親戚,都說不知道,也沒根據)。老人相傳,自洪洞大槐樹下遷來。一說山西遷民不遷洪洞,凡屬遷徙者,各族皆有此說……即遊店村西頭,滑氏老墳,立一古碑,觀其所載,僅書自山西洪洞遷來。

這段文字開篇用“相傳”兩字,透露出撰寫者對祖先遷徙說法的審慎態度。他得出滑氏遷至偃師“在明初無疑也”的依據是,明朝政府在明初曾從山西外遷民眾,傳說說法與該事件時間吻合。有的族譜撰序者對這種邏輯產生疑問,如鞏義喂莊咸豐版《閻氏族譜》序載:“鞏有閻氏,不知始於何時,相傳系山西洪洞縣小李村人,明始徙鞏。夫洪武三年後徙民者屢矣,閻氏之徙鞏,豈亦洪武年間耶?未可知也。”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滑氏族譜》還反映出,清道光時期,大槐樹移民傳說分佈區域就相當廣泛。而當地老人相傳的“自洪洞大槐樹下遷來”一說,與滑氏古碑並不完全一致,老人傳說竟比古碑所說更加具體。由此可見,部分族譜的記載本身充滿疑點,用以作為大槐樹移民的依據似不夠紮實。上引《司氏墓碑》、《滑氏族譜》表明,族譜撰寫者的資料來源並非全部可靠,傳說故事、採訪的口述資料、墓誌、結合其他記錄而做的個人判斷等都有可能進入族譜,成為一氏一家的祖先記憶,世代流傳。

此外,諸如“打鍋牛”之類傳說有許多類似記錄。溫縣《牛氏家譜》記,大明年間有兄弟十七人並一女共十八人……以打鍋為計,至洪洞縣遷居河南省懷慶府溫邑西二十五里招賢村居住。偃師牛莊《牛氏族譜》講的是,明初牛氏始祖帶著三個兒子自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鸛窩村遷往河南。遷移時,三子分開,為了日後便於相認,始祖將一口鐵鍋打破,分為三個部分,以便日後相認。牛氏而外,其他姓氏的先祖故事也有“打鍋”記錄。山東鄆城《楊氏家譜》說:“來時始祖兄弟二人,後以對認鐵鍋為記。”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我們很容易發現,似乎越是晚近修撰的族譜記載的移民信息越具體、越全面,大槐樹、老鸛村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只是,部分族譜出現的問題不能推及所有族譜。有些族譜說自家來自洪洞老鵲窩,後又稱來自洪洞縣城南羊獬。該村確實存在,且就在洪洞縣南。或許他們確實知道自己祖源地,但為了從眾以獲得更多人群的認同,他們才提到並不存在的“老鵲窩”。問題的關鍵是,族譜中宣稱是洪洞移民的數量太大了。據不完全統計,族譜自稱來自洪洞的達十幾個省,人口超過一百萬。對此,已有學者懷疑,並認可了洪洞作為移民中轉站的說法,但仍然缺乏可靠的資料支撐。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三、地方史志中的大槐樹記載

傳說和族譜

都將山西洪洞大槐樹

視為祖源地,

那麼在洪洞當地文獻中,

是否存在大槐樹遷民的記載呢?

明代萬曆版《洪洞縣誌》未提到移民的事,也沒有提到大槐樹和老鴰窩、老鸛窩、喜鵲窩。縣誌所記載的洪洞地名,也與家譜、墓誌中的很難對上。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縣誌中關於廣濟寺的記載。在較晚近的記載中,大槐樹就在廣濟寺。萬曆版縣誌記載:

“廣濟寺,在城北永安裡,唐貞觀二年建,節年被汾水侵塌,今改徙賈村北,官路西,寺名仍舊。”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洪洞廣濟寺

裡面沒有提到大槐樹及大槐樹移民事。順治、康熙、雍正版縣誌也皆無大槐樹、老鴰窩、洪洞移民的資料。直到數百年後,民國版《洪洞縣誌》才有了大槐樹的痕跡,說:

“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洪洞縣誌

民國版縣誌還記載了一首清人祁宿藻的詩:

“吾家遷居舊槐裡,

五百年來還過此。

男兒有志在四方,

況此他鄉是故鄉。

入鄉不識鄉間路,

父老當年釣遊處。

一經蓮橋花滿城,

問津疑是桃源渡。”

祁宿藻的父親祁韻士《萬里行程記》說:

“餘始祖河東公,

本大槐樹下人,

明初遷居壽陽。”

看起來,大槐樹在當時已經成為遷民故里的象徵。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鞏縣誌》載:“明洪武七年(1374年)秋天,欽命侯監理督檢院大學士率民三千七百四十丁,分二十四牌(遷鄭一牌),遷至鞏縣之背陰分業務農。”

至此,我們會發現,無論從傳說、族譜,還是洪洞當地文獻,大槐樹、老鴰窩等出現的時間都遠遠晚於其宣稱的明初,而多見於清中葉及以後。雖然不能否認部分記載的真實性,卻也不能忽視一些族譜、地方誌的記載有假託從眾的嫌疑。

諸多記載表明,許多人確認自身為洪洞移民後代的方法,僅僅是因為祖先遷徙時間與明初的移民史實時間重疊。元末,農民起義軍與元軍進行了多年戰爭,明初,明內部爆發了靖難之役,又多次遭遇水災、蝗災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與戰爭創傷造成部分地區人口銳減,自洪武元年至永樂十五年間(1368年——1417年),官方為實現人口均衡組織了多次移民,而山西就是重要的移民輸出地。明初山西移民的整體現象只能作為洪洞移民的參考性背景,實際無法描繪洪洞移民的具體場景,更無法解釋為什麼洪洞大槐樹會成為流散四地的傳說。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移民遷徙示意圖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移民遷徙場景復原圖

四、順應潮流:民國初年大槐樹故事的新內涵

民國初期,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外出回鄉,向當地士紳、商人募集資金,在傳說中古大槐樹所在地樹立碑刻,他自稱樹和寺都已不存,“第恐年代愈遠,稽考無從”,所以立碑表彰。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景大啟像

對於此事,曾歷晚清民國的李兆麟在《古大槐樹歌並序》中記載較詳:

清光緒戊申,予捧檄署洪洞事。戚誼棗陽王小坡君函述始祖隸大槐樹籍。明時始遷棗陽,並以溯本枝訪遺蹟相屬。予因公出望霍門北二里許,至大槐樹尋訪王氏本支,邈不可得,遺蹟亦不概見,詢之父老,只略述大槐樹遷民之事,而言之不詳。舊縣誌古蹟亦復闕漏,《文獻通考》載有明洪永間遷居北平、滁、和、保安等語,又未及楚之棗陽,或遷居後又有轉徙,亦未可知,然已年遠無稽矣。洪洞景君爾宇自山東宦遊歸,懷舊思古,醵金修置,若碑亭,若廟塔,若牌坊,保存名跡,耳目一新。續修洪洞志,復補載遷民遺事,大槐樹之名由此千古,而棗陽王君前十餘年所囑託亦可述近事以慰遠念,因歌以志之。

這段文字最重要的信息有兩個:第一,1908、1909年,李兆麟在洪洞任職,他曾受朋友囑託尋訪族人,沒有找到任何信息,當時村人對大槐樹移民舊事也言之不詳;第二,民國後,景大啟回到洪洞,方才修立碑亭、廟塔、牌坊,以懷舊思古。

根據當時人的記載,辛亥革命時,一個協統路過洪洞,相傳洪洞是他的祖籍,時人以為這是大槐樹蔭庇,才有了表彰之意。但在民國初年的社會環境中,修碑、建牌坊之舉被賦予了更加崇高的意義。柳容《增廣山西洪洞大槐樹志序》說道:

“於戲!現值大同世界,一本散為萬珠,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奮鬥,異族罔敢侵略,同種日躋富強。古大槐樹關係種族,楊國爭光,晉乘生色。”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增廣山西洪洞大槐樹志序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民國人在大槐樹前留影

大槐樹的存在,激勵人心、團結民族、抵禦外辱;隨著社會的進步,大槐樹的存在,成為無數中國人心中的共同精神家園;未來,大槐樹的存在,更成為現代化進程中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

五、傳統的再造:洪洞是如何成為根祖文化聖地的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碑亭、廟塔、牌坊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洪洞大槐樹移民遺址的雛形,造就了大槐樹移民傳說的實物佐證。洪洞當地知識分子又在民國縣誌中增記了大槐樹條,出版了《洪洞古大槐樹志》。隨後,他們一面邀集當地人士和遷徙自洪洞大槐樹的外省移民共同撰寫關於大槐樹的詩詞歌賦,繼而編輯出版了《增廣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遺址修建、文獻編輯在當時被賦予了新內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進、強化了當地民眾與外遷移民後代認同的作用。為他們利用、開發大槐樹根祖文化的提供了指引。

經過數十年發展,洪洞祭祖習俗相繼成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山西乃至全國形成比較大的影響。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洪洞縣充分利用移民歷史與大槐樹傳說,順應八十年代以來的尋根熱潮,通過多種手段將歷史、傳說中的因素具體落地到當地,就這樣一步步成為了根祖文化的著名代表。

若問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主要參考文獻:

張青主編:《洪洞大槐樹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2001年。

扈新起:《洪洞大槐樹的風俗及其傳說》,《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王興亞:《明洪洞大槐樹移民說由來與發展的思考》,《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喬新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冀滿紅、呂霞:《塑造地方形象的努力——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中的士紳角色分析》,《中國地方誌》2010年第9期。

冀滿紅:《民眾遷徙、家園符號與地方認同——以洪洞大槐樹和南雄珠璣巷移民為中心的探討》,《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

王婷婷:《政府主導下的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建構與傳播》,山西大學2016屆碩士學位論文。

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歷史考察》,《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馬懷雲:《民初洪洞移民捆綁押解說》,《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賀寶石、康靖:《康百萬家族與莊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