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思想品德及政治教育中,我們都在被灌輸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的思想,即這樣的觀點: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所以在小編初讀《生物中心主義》這本書時,乍一讀我是極不認同書中作者的觀點的,畢竟已經有這樣一種觀念先入為主地主導了我的思想十幾年了,然而讀下去後,我感覺到生物中心主義這種觀點還是有很大地合理性的,特別是對我們這樣的理科生來說,作者的觀點是基於量子力學的實驗結果所提出來的,雖然有些東西作者並沒有證明,但大體上的觀點還是完全符合邏輯且找不到方式來反駁的。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書中以量子力學及生物學為基礎,穿插一些作者身上及身邊發生過的事,傳達出這樣的生物中心主義的觀點:外在的客觀世界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並非是外在的世界決定了我們的意識,而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並決定了外在世界,沒有生命的意識,外在世界就不會真正存在,而只處在一種不確定的概率狀態中。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在小編看來,拋開作者的經歷看,因為這些章節更像是作者在描述自己開始產生這種思考的契機,書中的重點還是要放在作者對生物中心主義的七個原理的論述中以及支撐這些觀點的近現代物理實驗中。而在這些觀點中,我認為根子上的問題就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上,包括後面的章節中關於宇宙和時空的論述,還是離不開意識和物質,所以在我看來,生物中心主義的根本問題就在於對意識和物質的思考,但它又不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理論,它提出的理論在近現代物理學中有據可依,就像老師上課說過的那樣,它更像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小編自己的思考是,這種觀點中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兩處,一個在於不確定的概率狀態,一個在於意識。在我已經瞭解學習過的物理學中,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來描述基於雙縫干涉實驗的概率波,雖然看似不可思議,但畢竟是處於微觀層面的東西,即使與我們的經驗大相徑庭似乎也有合理性,而生物中心主義卻將這些實驗與理論一般化並上升到廣義層面,沒有意識,物質就處於一種不確定的概率狀態中,任何可能先於意識的宇宙,都只存在於一種概率狀態中;我們感覺是真實的東西是一個與我們的意識有關的過程,這似乎充滿了唯心論的觀點,但似乎真的存在這種可能性。另一處關於意識的地方,作者似乎並沒有確切地指出這個意識指什麼東西,在雙縫干涉實驗中,意識指那個如鬼魅般神奇地影響著實驗結果的“觀察者”,而在廣義的層面,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依據作者的觀點,意識先於物質,那麼即可理解為意識不具有物質性,那麼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就像一個觀察者選擇了世界,那處於世界中的我們是那個觀察者進行了選擇還是我們對那個觀察者的觀察而選擇了世界。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小編認為本書拋出的觀點,雖然並沒有做太多的深入探究,但還是提出了一個對世界解釋的新的切入點,促使我們拋開固有的觀念去進行思考。突然想起來曾經看到過的一種觀點,大概意思就是把整個宇宙看作一個巨大的計算機,這中間的物質及物理規律都是程序模擬出來的,就像遊戲中玩家不在其中的時候他就是一堆數據而不被演算,如果把這個看成我們現在理解的波,那麼當玩家到達後當前遊戲狀態就被推演出來,把這個理解為粒子,整個過程就可以理解為一種節約緩存的過程。

你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歸根結底,我們仰望星空,只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絕對不存在,絕對正確更不存在,本書的生物中心主義,更像是一種新的洞察,促進我們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