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岩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2018年,中國,福建,武夷山。

一場名為“傳承者”的活動正在朝前推進著,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武夷巖茶技藝傳承史中最為考究的活動。

師父,弟子,技藝,傳承,這是這個活動中最為核心的四個關鍵詞。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在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中,蘇炳溪是年齡最長的一位,今年已94歲的高齡,陳孝文則是最年輕的一位,被評為傳承人那年只有24歲。

雖然年齡相差懸殊,但是在各自的家族裡,都是靈魂式的人物。對於武夷巖茶的傳承,天心村的這兩位結合自身和家族,有著切身的體會。

他們認為,武夷巖茶的傳承,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個家族所能為之,是整個行業的百年大計。

蘇炳溪+蘇清安:

武夷巖茶傳統制茶手藝是蘇家傳家的根

蘇炳溪:94歲,從事武夷巖茶製作73年,年齡最長的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

蘇清安:蘇德發的兒子,蘇炳溪的孫子,本次傳承者製茶大會蘇炳溪推薦的當家徒弟。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對於天心村蘇家來說,蘇炳溪和兒子蘇德發分別為首批和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一門有兩位傳承人,在整個武夷山僅此一家。對於94歲高齡的蘇炳溪來說,如今蘇氏一門的興旺,是他當年為逃難來到武夷山時做夢都不敢想的。

75年前,失去父母的蘇炳溪和他的兩位兄長以及數名同鄉,為逃避戰亂從江西上饒老家一路逃難而來。逃難中,又遭遇軍隊抓壯丁,兩位兄長被抓去打仗,自此再無音訊。最終,逃到武夷山的只有蘇炳溪一個人。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當時做茶,只是為了活下去。最初蘇炳溪給武夷山當地的包頭做工,什麼事都要做,不做就打,吃盡苦頭。再後來,到了馬頭茶廠,慢慢地學著做點茶,臨解放前夕,靠著幾年下來累積的技術經驗,他當上了“帶山”。

到了解放初,馬頭與磊石、品石等5家茶廠合併為一個“初級社”,蘇炳溪以“組長”的身份主抓五個廠的巖茶生產。自此,因為製茶蘇炳溪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於蘇炳溪老人的這些往事,是三年之前採訪他和兒子蘇德發時瞭解到的。三年前的蘇炳溪除了有點耳背,和我們講起當年的事思路清晰,身體也還很硬朗,一個人走樓梯上下樓都不是問題。記得當蘇炳溪回憶起當年剛到武夷山的那段往事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出來。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兩年過去了,蘇炳溪的身體相比之前差了一些,但精神頭兒還很好。

“前幾年做茶時,老爺子還愛到處走走看看,連焙房那麼熱的地方他都去。他做一輩子茶,心裡念著的就是這些。這兩年,我們管著他點了,他想看茶就陪著看看,平時他自己還弄了個小菜園。老人家,忙活了一輩子閒不下來。”蘇炳溪的孫子蘇清安給我們講。

蘇清安,蘇德發的兒子,蘇炳溪的孫子,本次傳承者製茶大會蘇炳溪推薦的傳承者。

“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爺爺講起他剛來武夷山時候的事。爺爺從小就告訴我們,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我們能有這個家,能有現在的樣子,全靠這一杯武夷巖茶。所以,武夷巖茶傳統制茶技藝,對別人也許更多的是門精湛的手藝,但對我家來說則是家族延續的根。”未到而立之年的蘇清安,說到這些,臉上有著超出年齡的鄭重。

蘇家到蘇清安這一輩,製茶這門技藝傳了三代。三代人,見證了武夷巖茶從解放前到現在80多年的歷史。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爺爺21歲回過一次老家,那時候老家就已經物是人非了。我們家到我這一代,算是武夷山人了。爺爺苦了半輩子,我是趕上了好時候,整個武夷巖茶行業的發展欣欣向榮。在這麼好的條件下,我沒有任何理由不把傳統制茶這門手藝好好地傳承下去。”蘇清安說,“當然,新時代環境下,除了要遵循傳統,也需要更多地和時代互動。我樂於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交流,有機會都會盡可能地走出去多看多學習。這些以前沒有的好條件,我們趕上了,就應該將它發揮出來。”

陳孝文+陳孝民:

茶在山上,做茶的技藝就在手上

陳孝文:36歲,從事武夷巖茶製作19年,年齡最小的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

陳孝民:27歲,從事武夷巖茶製作12年。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24歲那一年,陳孝文被評為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在首批的十二位傳承人裡,他年紀最小,另外十一位都是他父親和叔伯輩的年紀。

一時間,媒體和輿論對這位小夥子萌生了巨大的好奇。是什麼樣的家世背景可以承托起如此的一位“新人”?

陳氏家族的近三百年的製茶史上,陳孝文並不是第一位“名人”。如果說陳孝文的名氣更多是得益於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那陳孝文的太公陳書省則是實戰出的聲望。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陳書省,是晚清之輩,十五六歲就入茶行當學徒,後因悟性好,師傅便培養“拿杯”(當地審評茶葉的俗稱)。

“凡是武夷山的做茶人,如果不知道陳書省者,則會被人笑話。“這是武夷巖茶泰斗姚月明先生生前的一句話。姚月明先生初到武夷山時,為了向陳書省學審評巖茶,還心甘情願地拜於陳老的門下挑水、洗杯。

“‘仕農工商’,我當時要是專心去讀書,肯定不做茶,所以我是農民。”陳孝文泡一杯茶,看似漫不經意地說著,“茶行情好,我們要做,不好也要做。自己家山上的東西。”

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他一貫的態度,從不為外界的名聲所累。事實上,陳孝文不僅把從父親手中接過的“慧苑茶科所”打理得很好,自己一手創辦的“孝文家茶”品牌,對武夷巖茶的品牌化推廣和傳承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我爺爺到我這一輩,就兩個孫子,我和孝民。”說這句話的時候,陳孝文的語氣緩而重,聽得出語氣裡有很多的感情和許多言猶未盡的事。“我叔叔去世早,如果還在,那我家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陳孝民,這次製茶大會陳孝文推薦的徒弟,陳孝文叔叔的兒子,按輩分是他的堂弟。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在採訪中,陳孝民並不介意提及父親早逝的事情。“沒關係的,很多年了。”他話說得輕鬆,但輕鬆背後是這麼多年失去父親這個家庭頂樑柱的許多無助。“這些年,一直都跟著我叔叔和我哥在學做茶。這幾年,叔叔年紀大了,很多都是跟著我哥學的。”

陳孝民口中的叔叔是陳孝文的父親陳墩水,陳氏家族對於武夷巖茶傳統制茶技藝的傳承,他是重要的掌舵者。在陳孝民父親去世後,陳墩水一手擔起這個家族製茶傳承的重擔,一路帶起陳孝文,帶著陳孝民。

講起武夷巖茶的傳承,靦腆的陳孝民給出了和陳孝文幾乎一樣的回答,“山是自己的,茶不做誰做?”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擁有武夷山最優質山場的他們,的確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

傳承者丨蘇炳溪、陳孝文:武夷巖茶的傳承一定是百年大計

無論是陳孝文還是陳孝民,在他們的思維裡,似乎從來不用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茶。在他們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商人做買賣,再正常不過的事。

講到傳承,已經是兩個孩子父親的陳孝文說:“將來他倆都要會做茶,讀書好了,可以自己指導別人做,讀書不好,那就只能自己做,讓別人來指導做。請人做也不能你自己不懂啊。新一代的技術和文化水平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兒子孫子,也都必須這樣。”

而陳孝民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深造上,“我現在又去讀書,因為發現自己各方面的知識都太欠缺,要補起來的東西很多。這些都是未來傳承的基礎。”

傳承,在這對堂兄弟看來,就是最司空見慣的日常,茶在山上,技藝就在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