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米積台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上期瞭解了米積臺的形成過程,本期再來看看其發展的階段。據查閱民國《松滋縣誌》等相關資料,米積臺的確曾經非常輝煌,具體如下:

1928年米積臺主要貨物輸入在全縣佔三個第一,主要貨物輸出佔兩個第一。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可見,米積臺的相關產業在縣內是遙遙領先。當時描述米積臺的四句詩是:缺貨八方幹帆,土產四面萬民採;一大空手做生意,閤家平安有米柴。興盛的二十年代,米積臺最有代表性的貿客是花行商、花商、糧商、木料商、藥材商和煙商。那時流傳的一首歌謠,就反映了黃州花販張友山的生意經:黃幫有個張友山,買空賣空做花販,同鄉並住一條銜,打架拉嗚聚會館。

在當時53家花行中,紅安籍的就有38家。每年陰曆7至9月,大木船每月有50餘趟來回運輸,這以後,由花販轉運至宜昌、沙市、漢口,甚至上海。負責裝卸的“腳頭”曾昭煥,每日指揮120條“扁擔”;“船頭”盛斯玉和王自昭,負責指揮大小船隻的運行。另有三個碼頭是文昌宮、河街、大嘰咀。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湘幫船日靠船隻近200艘,分文昌宮與大嘰咀兩個碼頭,主運糧食及木料;荊幫船日靠船隻數十艘,佔據河街碼頭,主運藥材和百雜貨。整個船隻,在米積臺河邊擺到三、四里長,並且常年不斷。尤其是木排擺成長龍,甚為壯觀。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米積臺開木行的多為荊幫,在河街一家連一家,遍及兩華里的範圍。木行中頗有名氣的有四大家:胡永信、龍登山、張俊伯和黃良壽。大小銀行共48家,藥鋪、藥店21家,煙鋪74家,這些多是荊幫壟斷著的走俏商貿。

據統計,二十年代的米積臺,從事商業經營小有名氣的有10家,基本上壟斷著繁榮的市場。據統計資料,米積臺盛興的1928年共有匹頭鋪62家,雜貨98家,山貨店12家,日雜店13家,煙鋪36家,屠宰戶41家,魚行5家,茶樓49家,熟食店27家,酒館29家,飯店16家,小吃店17家,金銀銅鐵錫鋪34家,小挑擔子48副,文具書店2家,錢鋪錢攤2家,小當鋪12家,壯觀如“清明上河圖”啊!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米積臺的加工業共有72家,其中小有名氣的有:趙海源、胡厚山,袁井順、劉萬元、李壽三和王雲九等6家。紡織業,米積臺共有18家,小型紡織粗布的工具基本上家家都有。匠鋪,當時有8家木、瓦,石、漆、雕、畫者,多是雲遊匠人。另外,當時的皮毛商雖只兩家,但收購額達萬元,且都是外貿商;年出售紡織土布約3千捆(40匹一捆),外銷的蘆蓆、蓮子、蠶絲也較為可觀。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1928年,有些輸入、輸出貨物雖次於沙道觀,但仍然高於全縣其它任何一個集鎮。如輸入的食鹽11萬元,糖類3.2萬元,煙類8400元,布匹綢緞7萬元,煤油3萬元,米糧11.2萬元,廣貨1萬元;輸出貨物中,大豆3萬元,小麥8000元。米積臺專營廣貨的有23家,百貨、匹頭源於沙市、上海、漢口、廣州;日雜源於湘、鄂;大米源於公安、湖南安鄉。可見當時購銷貨物源遠流長。米積臺隨著經濟的急劇發展和人口日趨增多,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較大發展。有“冷北風”茶館,有說書唱戲的,有“辛發樓”的飯館,有民間藝人,有“鳳台”旅店……王爺廟、雷公廟內外,拜佛求香者熙熙攘攘。特別是文昌宮大廟,建築奇麗美觀,吸引了眾多的善男信女,真是:“佛堂眩自耀光,柱樑金碧輝煌,正室八大間,天京布琳琅。長老盛魁‘呼風雨’,萬民化紙又燒否”。米積臺有高蹺戲所、三棒鼓遊客。

自制戲劇服裝的漢劇老闆周鳴嗥,修起了漢劇院,招納了24個“戲子”周遊串演。以後,米積臺還發展了京劇院。當時的米積臺,人們總結的是“五多、三少、一沒有”,即遊民來經商的多,遷移來定居的多,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特產多,內外船隻多,唱戲、賭賻、做“黑”“白”生意的多;做生意不發財的少,不分親疏遠近的少,十里開外聽不到街上喧鬧的時候少;夜裡蚊子沒有。老人們有這樣的認為:二十年代的米積臺,在十里八里之外,

能感覺到的上空煙霧繚繞、嗡嗡有聲。

松滋米積臺的前世今生2(輝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