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上期了解了米积台的形成过程,本期再来看看其发展的阶段。据查阅民国《松滋县志》等相关资料,米积台的确曾经非常辉煌,具体如下:

1928年米积台主要货物输入在全县占三个第一,主要货物输出占两个第一。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可见,米积台的相关产业在县内是遥遥领先。当时描述米积台的四句诗是:缺货八方干帆,土产四面万民采;一大空手做生意,合家平安有米柴。兴盛的二十年代,米积台最有代表性的贸客是花行商、花商、粮商、木料商、药材商和烟商。那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就反映了黄州花贩张友山的生意经:黄帮有个张友山,买空卖空做花贩,同乡并住一条衔,打架拉呜聚会馆。

在当时53家花行中,红安籍的就有38家。每年阴历7至9月,大木船每月有50余趟来回运输,这以后,由花贩转运至宜昌、沙市、汉口,甚至上海。负责装卸的“脚头”曾昭焕,每日指挥120条“扁担”;“船头”盛斯玉和王自昭,负责指挥大小船只的运行。另有三个码头是文昌宫、河街、大叽咀。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湘帮船日靠船只近200艘,分文昌宫与大叽咀两个码头,主运粮食及木料;荆帮船日靠船只数十艘,占据河街码头,主运药材和百杂货。整个船只,在米积台河边摆到三、四里长,并且常年不断。尤其是木排摆成长龙,甚为壮观。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米积台开木行的多为荆帮,在河街一家连一家,遍及两华里的范围。木行中颇有名气的有四大家:胡永信、龙登山、张俊伯和黄良寿。大小银行共48家,药铺、药店21家,烟铺74家,这些多是荆帮垄断着的走俏商贸。

据统计,二十年代的米积台,从事商业经营小有名气的有10家,基本上垄断着繁荣的市场。据统计资料,米积台盛兴的1928年共有匹头铺62家,杂货98家,山货店12家,日杂店13家,烟铺36家,屠宰户41家,鱼行5家,茶楼49家,熟食店27家,酒馆29家,饭店16家,小吃店17家,金银铜铁锡铺34家,小挑担子48副,文具书店2家,钱铺钱摊2家,小当铺12家,壮观如“清明上河图”啊!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米积台的加工业共有72家,其中小有名气的有:赵海源、胡厚山,袁井顺、刘万元、李寿三和王云九等6家。纺织业,米积台共有18家,小型纺织粗布的工具基本上家家都有。匠铺,当时有8家木、瓦,石、漆、雕、画者,多是云游匠人。另外,当时的皮毛商虽只两家,但收购额达万元,且都是外贸商;年出售纺织土布约3千捆(40匹一捆),外销的芦席、莲子、蚕丝也较为可观。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1928年,有些输入、输出货物虽次于沙道观,但仍然高于全县其它任何一个集镇。如输入的食盐11万元,糖类3.2万元,烟类8400元,布匹绸缎7万元,煤油3万元,米粮11.2万元,广货1万元;输出货物中,大豆3万元,小麦8000元。米积台专营广货的有23家,百货、匹头源于沙市、上海、汉口、广州;日杂源于湘、鄂;大米源于公安、湖南安乡。可见当时购销货物源远流长。米积台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和人口日趋增多,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冷北风”茶馆,有说书唱戏的,有“辛发楼”的饭馆,有民间艺人,有“凤台”旅店……王爷庙、雷公庙内外,拜佛求香者熙熙攘攘。特别是文昌宫大庙,建筑奇丽美观,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真是:“佛堂眩自耀光,柱梁金碧辉煌,正室八大间,天京布琳琅。长老盛魁‘呼风雨’,万民化纸又烧否”。米积台有高跷戏所、三棒鼓游客。

自制戏剧服装的汉剧老板周鸣嗥,修起了汉剧院,招纳了24个“戏子”周游串演。以后,米积台还发展了京剧院。当时的米积台,人们总结的是“五多、三少、一没有”,即游民来经商的多,迁移来定居的多,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特产多,内外船只多,唱戏、赌賻、做“黑”“白”生意的多;做生意不发财的少,不分亲疏远近的少,十里开外听不到街上喧闹的时候少;夜里蚊子没有。老人们有这样的认为:二十年代的米积台,在十里八里之外,

能感觉到的上空烟雾缭绕、嗡嗡有声。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2(辉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