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真相了解一下,孩子爲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對家裡的熊孩子來說,現在誰說話最好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個:學校/幼兒園裡的老師。

誇張一點說,老師的話簡直就是“聖旨”,孩子不僅會聽,而且還會不折不扣地執行。而父母說的話就像空氣,孩子很少聽。

生活中,這樣“兩面派”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搞得很多父母都要這樣嚇唬孩子: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王老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鮮明的對比?老師們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群體動力學”,主要觀點是,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徵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在上面這幅圖中,一個孩子的行為是由他自帶的人格和所處的環境共同作用產生的。

而人格與環境也是會相互影響,一個人所在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同伴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都會在他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融入跟自己類似的群體。這個圖告訴我們,環境是影響孩子行為表現的關鍵因素。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定1

按時到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不能動手打架等類似的規矩有不少。

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麼明確的規矩?

現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確地說出家裡的3條規矩嗎?家裡有成文的規矩嗎?估計很多人一條都說不出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定,讓幼兒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制。

立家規,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 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力所能及。

② 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兒記不住。

③ 標準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讓幼兒無所適從。

④ 堅持不懈,使幼兒習慣成自然。

⑤ 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給孩子兌現明確的獎懲2

光有規矩遠遠是不夠的,因為僅僅寫在紙上的規矩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叫規矩。在學校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

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小紅花。表現得更好,除了累積更多小紅花,還能升級變成大紅花,最後還能拿到那飄著香氣的真紅花。

這些紅花不僅獎勵給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你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其他一切獎勵也都是這朵小紅花的升級:表現好可以拿到獎狀,可以領到獎品,還可以站在全校學生面前講自己的光榮事蹟。

只要表現好,學校裡的規矩一定會兌現。老師不會輕易許諾,只要許諾後一定會兌現。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可反觀很多父母呢?很多時候都是輕易許諾、從不兌現。

最小的事:你快點吃飯,吃完這一口就讓你看電視。結果,沒有。

大點的事:你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結果,沒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學習,如果考試進步了就給你買IPAD。結果,沒有。

這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其一,很多許諾是不應該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須的,不應該許諾給獎勵。其二,隨便許諾後卻不兌現,一點點蠶食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積月累後,你再說什麼話,孩子都不會相信了,這一點都不奇怪。兌現獎勵只是一個方面,而兌現懲罰則更為重要。

在學校/幼兒園裡,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錯,老師會及時對照規矩給出“懲罰”。同樣來反觀父母對孩子,很多規矩下的懲罰措施都是擺設。

孩子沒按照求做,哭鬧耍賴,只要鬧騰得厲害一點,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屈服。別說懲罰了,反倒變成孩子要挾父母了。

長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哪還有半毛錢作用?逢人還抱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這樣嗎?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3

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要求孩子不能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師和校長/園長,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學校/幼兒園門口等著孩子。

要求孩子不帶零食,老師也能做到,不僅如此幼師還不能當著孩子們面吃東西。再看看很多家長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遊戲不玩手機,結果呢?

自己成天拿著手機不放。就連吃飯時,都忍不住要摸幾下。這樣怎麼能阻止孩子玩手機?

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結果呢?

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在客廳裡看電視。還開懷大笑。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

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求進步,結果呢?

自己對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數。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正能量?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至少是以身作則的示範。所以老師在指出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願意聽,就因為孩子知道老師做得好。

家長沒有給孩子樹榜樣,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優勢反駁你: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說了:為什麼有的老師卻管不了自家孩子呢?當然是因為:老師在學校、幼兒園裡是老師,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幾十個孩子。

可回到家裡呢,老師的身份就變成了父母,TA的行為也變成了普通父母的行為。沒有堅持自己作為老師時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個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如何讓孩子保持同“一副面孔”4

孩子學習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來源於成就感。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行為自律、高成就動機的人,就會更容易表現出合理安排時間、鬥志昂揚這類的行為。

孩子學習上的成就感大多來自於學校——作業的進步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往往更願意投入寫作業。

在家裡也同樣可以——父母緊盯著孩子作業的時候,別忘了多多給予孩子成就感,當孩子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這樣孩子嚐到了“甜頭”,才發自內心地願意去付出行動。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如果孩子內在有了學習動力,外在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學習就會更輕鬆。同時,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四點就會更省心。

1、父母可以為孩子營造環境

希望孩子安心學習,那麼父母就不要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希望孩子多多看書,父母也要捧起自己喜歡的讀物看一看。

週六日的時候還可以組織孩子和小夥伴一起在家裡或者去圖書館寫作業。在這種氛圍之下,孩子很難不受到感染投入其中哦。

2、父母要懂時間管理,幫孩子做規劃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沒有”自律/主動“的概念的,更不清楚如何為自己安排,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做時間規劃並且監督執行,

3、父母堅定的要求是關鍵。

從小開始,必須寫完作業在看電視或者出去玩,這應該是家中的鐵律。曾經有家長採取過這樣的辦法:每天規定孩子寫完作業的時間,到了以後就不許再寫,第二天直接交給老師。

趕工或者未完成的作業自然會受到批評,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拖延吃到“苦頭”,後面自然會“自覺”了。

4點真相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兩幅面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久的老師。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父母也應該為了孩子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