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郭子儀爲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對很多人來說,官場小人可以算是陰魂不散,他們會抓住你的一個缺點無限放大,或者在領導面前詆譭你功高蓋主,那麼現實中的我們如何在小人的攪屎棍下善始善終呢?

揭秘郭子儀為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唐明皇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繫於郭子儀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許多國難危急,都被郭子儀一一化解。

郭子儀卓越的軍事才能展現於安史之亂,這讓魚朝恩不爽,便向肅宗皇帝進讒言,將相州失利歸咎於郭子儀。

揭秘郭子儀為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郭子儀知道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總在皇帝面前百般詆譭自己,最要命的就是手握兵權圖謀不軌之詞。那麼自己該如何應對呢?郭子儀的方法就是不給他們口實,儘量減少皇上的猜疑,比如在前線正打仗呢,一接到免職或調任旨意,即日上路,不問為什麼,也不辯解,更無怨言。

此法表面雖然很呆萌,其實不然,與小人爭辯是辯不出道理的,不如沉默示弱。果然,免去郭子儀東都留守之職,令其回京。不過,皇帝也沒糊塗透頂,一到戰事吃緊,還得起用郭子儀。

在一次家宴之後,喝醉的郭曖(郭子儀的六子)指責老婆昇平公主(代宗之女)高坐在公婆之上。昇平公主和丈夫吵了一架,郭曖忍無可忍抬手就給了公主妻子一個耳光,要命的是他又說了一句:“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我告訴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幹皇帝這個差事,否則,還輪得到你家?”

揭秘郭子儀為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雖然六兒子郭曖對自己的公主老婆說了一句天下人都知道的大實話,但郭子儀的負荊請罪無疑是看透了功高蓋主的後患。

郭子儀的戰戰兢兢消除了代宗內心深處的疑慮,最後換來了代宗四兩撥千斤的一句話:“不痴不聾,不作家翁。”

從郭子儀出山到終老,大唐的命運緊緊地和他綁在了一起。有郭子儀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儀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蹌。

比起安祿山的內藏陰謀的韜光養晦,郭子儀的不露鋒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否則也難有人生起落後的善始善終。

當年郭子儀的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

揭秘郭子儀為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郭子儀的兒子多次勸告父親不要這樣,後來,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僕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築起高牆,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略微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藉口啊。”

兒子們恍然大悟,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簡單分析郭子儀的一生:天下無事時,皇帝擔心其功高蓋主,命其歸野,雖然朝中的文臣武將多半都是郭子儀的門生部屬,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慮,他就馬上移交權柄,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聖旨,他又毫無怨言,化解危難,難怪四代君主都要倚重於他。

而且,郭子儀的兒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晉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屬中60多人,後來皆為將相。然而,郭子儀卻言傳身教,他們也都竭力不碰觸皇權的禁區。

揭秘郭子儀為何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官場不與小人爭高低

郭子儀雖然功高蓋主,但仍可以算是唐朝唯一一位走出歷代功臣怪圈的大臣,用最完美的結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無論古今,他的為人對於今天的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示。

與小人相處,防不勝防,其中分寸,很難把握,無論是在哪朝哪代。而且,君子當政,尚用小人;小人當權,排擠君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與小人爭高低,大概如此吧。

內容 | 改編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