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人類社會發物之初,男女穴居野處,過的是群婚雜交生活,生育處於無序狀態。器《後漢書・郡國志》統計:夏禹時代(約公元前205一前2198年)人口為1350萬入至西周成王時代(約公元前1115一前1079),人口為1371萬人,一千多年時間只增長了21萬人。其間,除去生活水平低下、醫療條件簡陋等項因素以外,愚味落後的生育方式,也是人口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

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夏禹

當然,那時不可能有明確的優生優育思想,更談不上計劃生育,可貴的是大教育家孔子已經注意到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他堅持“禮不娶同姓”的主張,防止近親結婚,並認為婚嫁不能過早,強調“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是適宜的結婚年齡。越王勾踐也很重視提高人口素質,為了徵求強壯之兵,他提倡適時婚嫁,同時又嚴格規定:壯年男子不得娶老婦為妻,壯婦不得嫁與老年男子。以利於生育健壯的孩子。可悲的是,整個封建社會,很少有人認識到優生優育的重要,尤其是在以男性為主的宗族社會里,婚姻和生育主要是為了給某個男性家族傳宗接代,而真正的“傳代”是必須生出兒子,一個女人如果生不出兒子,似乎就不是合格的女人。漢武帝的陳皇后貴為國母,可情肚皮不爭氣,不得不花費9000萬錢醫治不孕之症;成帝的皇后趙飛色藝超群,怎奈生兒子的速度太慢,只好與年輕男子亂搞來解決問題。

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孔子

古代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孩子多了並非好事。可惜由於天災人禍,戰亂頻仍,統治者慮及壯丁不夠,對於生育大都放任不管,或者採取積極鼓勵的政策。唐代初年,全國人口有440多萬人,比韓非時期翻了一番還多。唐貞觀三年(公元629),一次從塞外歸來120萬人。第二年,大將軍李靖征伐突厥,又俘獲男子10多萬人。唐太宗高興得手舞足蹈,認為是百業興旺的標誌,為此而重賞了李靖。而出家為僧的詩人王梵志卻感到了“僧多粥少”的危機,他在《云溪友議》詩中呼呼:“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省得分田宅,無人橫煎蹙。”是我國曆史上較早提出只生一個孩子的人。

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王梵志

然而,由於認識能力有限,古人們始終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避孕方法。隋煬帝時期,太醫博士巢元方在《巢氏病源》中提出了人工流產的主張,由於缺乏安全可靠的方法,加上迷信思想作怪,仍然難以付諸實施。到了宋代,醫學上有了相當獨立的產科和小兒科,撰寫出版了《婦人大全良方》等醫學書籍,系統地提出了不宜早婚、婚前檢查、房事有節、胎養胎教等正確觀點,同時提出了適時驗胎和宜下劣胎等具體方法。比如以“川葛以末,空心濃煎”,倘若月經未行,腹內微動,則證明已經懷孕,如果不想生下這個孩子,可以及早採取墜胎措施。當時,在醫藥界明確了60種孕期禁用慎用的藥品,防止傷胎或者早產,做到優生優育,同時,也開列出了大戦、巴豆、降香、蕪花等動植物藥品,幫助婦女流產或者打掉劣胎。

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巢元方

在節育方面,古人很早就發現夫妻房事日期,對於是否懷孕有直接影響。元朝末年,孔行素在《至正直記》中明確提到了安全期避孕問題,他說:“或懼孕育之繁者夫婦之道也有術,蓋以日計之也。”可是那時絕大多數人很難確知這種安全期,還是無法實施有效避孕。明代通俗文學作家馮夢龍,在《太平廣記・鈔》的眉批中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不若生一男一女,水無增減,可以長久。若二男二女,每增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食之?

古代是誰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質,他們又是怎樣實行計劃生育的?

馮夢龍

馮夢龍的主張的確不錯,可惜他只是一位退休縣令,人微言輕,沒人拿他的意見當回事兒。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按照人口數量繳納賦稅,從客觀上限制了人口的增長速度。清代自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起,改革賦稅制度,規定從此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上臺以後,進一步推行“攤丁入地”政策,人口增殖如脫韁野馬狂奔起來。乾隆皇帝下臺之前,全國人口已經突破3億大關,較康熙時期增長15倍還多。一些有識之士對此憂心如焚,人口思想家洪亮吉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寫出《治平篇》和《生計篇》,提出限制人口增長的“天地調劑法”和“君相調劑法”;著名史學家趙翼以《米貴》為題,一口氣寫了八首“人口詩”,反覆強調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先要控制人口增長。明確提出在和平時期,一定要實行晚婚晚育。但是,當時的統治者痴迷於“持泰保盈”的治國策略,沒有把事關大局的人口問題擺上應有的位置,再加上生育方面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作祟,使我國的人口一直有增無減,直到今天,才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長,回看歷史上人口增長的軌跡,對於今天實施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仍有一定借鑑參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