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娛,娛樂圈風向標

「這是我接受過最精彩最深度的採訪」

張藝興在最新專訪《理娛客》之後做出這樣的評價。作為擁有群體粉絲及較高曝光量的藝人,並不缺少接受採訪的機會,但是關注藝人真實訴求的立場與視角卻是市場的稀缺產品。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明星面對的是粉絲與行業,在市場大環境下塑造一個討喜人設的重要性遠遠大於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形象,這是安全且穩妥的選擇。但輿論的聲音真的只偏愛這一類平面化的形象嗎?

事實上,如今的明星缺乏表達個性態度的平臺,一方面,很少有媒體會選擇成本與收益並不清晰化的曝光形式,這樣導致明星跟著大部分的媒體,所曝光的內容也只會是大眾似乎喜聞樂見卻內容雷同的部分;另一方面,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越來越少,媒體形式扁平化,新媒體也在逐漸擠壓傳統媒體的市場,而這些新媒體平臺關於明星的內容也大多聚焦於資訊及八卦。

傳統媒體式微,新媒體平臺成為明星宣傳及通告最重要的形式。作為新媒體平臺的優勢之一,短視頻這一曝光形式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展現明星的標籤特點。往常幾個月上綜藝形成的人物標籤,短視頻可能幾期就可以完成。

那麼兩者結合,作為“明星短視頻”這一精準劃分下的類目,怎樣能在保證最大曝光的情況下,將明星真正的突出優勢推向大眾視野?

環境效應陷入怪循環,業務能力應置於首位

大部分的流量明星們,通過強大的粉絲應援,隨時能成為熱門話題,通過搞笑的輕鬆的方式、即使不是在作品宣傳期內,也會因為短時間內積累的大量熱度被推至熱搜榜。而這樣的屬性也備受資本青睞。

我們試圖通過資本的立場去思考整個循環,在缺乏作品積累的情況下,有流量,有粉絲依然可以獲得熱度,這樣就等同於可以保證收視率。因此,資本為保證收益用高片酬來邀請粉絲量龐大的明星。這樣帶來一個問題即是,流量明星機會與選擇多,留給拍戲時間卻越來越少。

所以,一個娛樂圈的怪現象出現了,影視劇、綜藝節目選擇明星時,變成了更關心流量,而不是明星的專業能力。媒體同樣為了獲取流量,也為了更高的曝光機會,關注趨勢會倒向八卦和顏值,而不是明星的行業和社會價值。

作為娛樂圈浸潤多年的從業者的一員,取道“明星短視頻”的“理娛”感同身受,他們試圖:“面對行業浮躁,希望看娛樂來自省,在八卦、資訊、粉絲狂熱的喧囂裡,將過載的引擎冷卻一下”,從而,“尋找回歸行業初衷的原點”。

一方面,部分業務能力缺乏的流量明星壟斷著行業頭部資源,而那些在專業領域有著卓越能力的藝人卻沒有足夠的機會冒頭。

另一面,追逐流量明星會直接導致對明星身價的哄抬,從而擠壓了製作預算。娛樂作品質量逐年下降,當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可以賺錢時,製作好作品的驅動力越來越不足。

反過來,這些差強人意的作品因為流量明星保證了收視率,又對播出資源形成大量擠佔。市場上的好作品便難以抬頭。

價值主張導向良序倡導,

「理娛」差異化「明星短視頻」

這樣的行業和市場背景下,“理娛”以“專業性”為標準,對娛樂作品和明星進行推薦、點評,試圖從市場中挖掘出被埋沒的好作品和優質明星,成為理娛所有節目和內容製作的基準線。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目前理娛推出的“明星短視頻”正式節目共有三檔,《演技大賞》、《理娛客》及《理娛的朋友們》,都是基於不同的切入視角將明星及行業的突出部分放至最大。

《演技大賞》作為全網首檔專業演技評論類“微節目”,是這種標準下的產物。很多人覺得,熒屏上反覆出現的都是老面孔。但其實娛樂圈不缺好演員,缺的是機會,以致市場未能給予匹配其能力的行業和商業價值。

在這樣的價值訴求下,《演技大賞》的首要任務即是幫大眾及行業挖掘那些本應被關注的優質演員群體。除此之外,將目光放至更遠,以行業維度探討當下面臨的問題,比如“年輕的中生代女演員的劇本困境”,以更有經驗及作品傍身的前輩示例,提出切實可行的“進化”建議,以客觀的第三方視角為行業帶來更多的正影響。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通過業務能力來點評演技,通過專業觀察,發現不為大眾所知的演技實力派,他們通過《海上牧雲記》挖掘了週一圍,通過“網劇小生演技”推薦了朱一龍,通過“氣場炸裂的男神女神”發現了徐正溪。

通過“85後小生死亡演技比拼”推出了翟天臨,通過《大秦帝國》和《琅琊榜2》發現了張博,通過“誰是最有氣場女演員”挖掘出萬茜。

據說,週一圍和翟天臨參加《演員的誕生》,是因為節目組看到《演技大賞》對兩位演技的推薦。週一圍後來奪取這檔節目的冠軍,這讓他作為演員的挑選機會變多,同時也讓資源向他聚攏,實現商業價值的變現。

理娛向行業推薦這些曾經不被大眾注意到的演技派,通過市場對這些實力派的認可,推動他們完成潛在價值的變現,這是《演技大賞》的初衷。

他們希望這些不曾被大眾關注的優質明星和好作品,有機會從當下瀰漫著流量和顏值崇拜的大眾娛樂中抬頭,兌現他們應有的價值。這種主張和良序倡導正在博得行業和明星圈層的關注。

比如,張藝興韓國做自己的音樂專輯,僅僅對理娛開放了採訪行程。圈內明星,也都會偶爾抽空看一下“理娛”節目。相遇時,總能把理娛的某期節目當成談話的對象。或碰倒第一次接觸,對方難免來句“哦,我看過你們的節目”來作為開場白。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對短視頻而言,這種待遇,理娛幾乎是唯一的。作為業內最多明星向其深度開放行程的娛樂內容品牌,同時作為明星最不設防的短視頻節目,理娛圍繞“內容+主張+明星”紮起“明星短視頻”的藩籬,從行業現狀和問題中找到價值半徑。

用理娛的話說是:“為行業和市場推薦優質藝人,向大眾推薦好作品”,所以要“以業務能力來看待明星,以專業能力看待作品”。其構成的短內容形態,是理娛對“明星短視頻”的理解。

他們將這種反主流主張描述為“理智”娛樂,這種努力正在得到回報。8月,理娛總播放量正式跨入百億量級,全網完成千萬級的粉絲積累。吳秀波、張藝興、朱一龍等明星給理娛發來祝賀。

通過“挖掘明星潛在的人格魅力和行業價值”,有了《理娛客》。針對年輕人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明星以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反思,給出自己思考,提倡明星對社會和行業具有正面引導作用的生活態度和人格魅力。

作為明星最願意參與的娛樂人物訪談節目,源於市場和行業對明星的職業和生活忽略的現狀。明星雖然往往有展示自己專業性和內心的需求,找不到這樣的平臺和出口。

理娛的創始人楊程在湖南衛視和愛奇藝時與張翰都有過交集,第一期《理娛客》錄完時,張翰問她為什麼選擇創業,楊程老實巴交跟張翰說,如果以今天採訪的內容看,她這次訪談是沒辦法交差的,因為採訪張翰怎麼可以不問那問題。張翰笑了笑說,懂。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楊程所說的“那些問題”,無非是八卦、隱私和粉絲熱衷偷窺的那部分。但理娛對此持冷眼旁觀。與外部不同,理娛更關心的是明星的業務能力,作品的專業性和藝人生活的價值取向和內心的成長。

張翰說的那個“懂”字,當然是深有感觸的。大家把他當成霸道總裁,冷酷,甚至有時候不近人情。誰會去關心他的痛苦。更不會有人關心他內心所想的,如今只能在理娛節目說出來的那句:“能改變儘量去改變,改變不了你只能接受”這種珍貴的軟弱。

或許,也只有在《理娛客》中,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原本粉嫩的偶像在走向“熟男”的路上所呈現出來的細碎的心理脈絡。

“我們開始以為這些東西用戶可能並不買賬”楊程說,“後來發現,說演員、說演戲、探討行業問題,行業是需要的,明星也有表達上的需求,很多藝人跟我們反饋的時就說,他接受過的訪問,從來沒有讓他以演員的身份聊的。”

大環境,似乎早已習慣於按照PR、經紀和商業要求,來進行“流量”的工業化作業,然後進行榨乾式消費。明星反倒成了身不由己。明星雖然是行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卻又反過來被瀰漫的流量和情緒所綁架。

理娛客找到行業問題,打開了明星真正的需求缺口和行業需求,將注意力從明星八卦、炒作,迴歸到明星的職業和生活。所以在《理娛客》中,明星展現出來的,非傳統曝光下千篇一律的形象,他們更為立體,形象也變得更加豐滿。

練習生綜藝爆紅,催生出一批新鮮流量,ONER是其中代表。作為《理娛客》嘉賓,同時也是他們參加的唯一一檔深度訪談類節目。當然,不是他們不願意參加,而是現在還有誰願意去傾聽他們的內心和成長。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在其他節目或場合,人家或許更關心的是“料”,挖到了,節目也就成了,流量有了。粉絲也滿足了偷窺欲,大眾滿足了消費,行業可以把流量換成鈔票。他們才不關心你內心是怎麼想的,怎麼看待自己的職業,或怎麼一路走到現在。

所以,《理娛客》中,明星表現出來的面目和形象,確如粉絲們所言,是其他地方不曾看過的。比如,張藝興與理娛談起他的音樂,他的夢想就像個孩子一樣。直言從來不會有人跟他談音樂。

因為面對中國音樂產業幾乎毫無錢途的局面,誰還關心音樂呢。採訪結束的時候,張藝興直言:“這是我接受過最精彩的採訪”,他開心的重複著這句話。

當著節目組,一如當年那個追逐音樂的少年,雖然有點疲憊,但面如初陽。這個少年時立志音樂,如今依舊做著別人毫不關心的音樂夢的大男孩,至今初心不改。或許,只有在理娛這裡,他才能笑得如此年少純白。

《理娛客》將明星從“流量、炒作和顏值”的行業綁架和粉絲崇拜中解脫出來,將他們所有人不曾見過的一面展示給大眾。

理娱,娱乐圈风向标

站在明星的角度來看,通過公眾對明星生活態度和職業價值主張的認知,給明星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的新標籤。同時,站在社會側,生活中正向價值主張,更具良序倡導的力量。這種反哺行業和社會,來自明星和公眾間良性的溝通和互動,而不是粉絲對偶像的單向崇拜。

而從真正輕鬆娛樂化的需求出發,《理娛的朋友們》也為明星及大眾帶來了更新鮮的娛樂體驗,不限制空間的連線微綜藝,不僅以連線視頻的視角直接打破採訪與受訪者的隔閡,也將明星本人更有趣鮮活的一面暴露出來,以更具網感的形式做出“病毒式”娛樂侵襲。

理娛試圖從明星的社會價值、市場價值和行業價值等角度,給出“明星短視頻”的內容半徑和價值覆蓋。

從明星作為社會符號和公眾人物的角度出發,試圖為行業、市場和社會製造增量價值,而不是對明星單方面的消費。或許,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明星短視頻”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