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現在已是2018,世界依舊在飛速發展,誰會想到我國的電磁炮會悄然追上美國?正是那些砥礪前行的科技工作者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才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和震撼。下面請和小編一起來回顧下2017年的中國十大軍事科技大事件!需要說明的是,小編純粹從技術角度考量,並未慮及建軍90週年閱兵、陸軍集團軍的重組、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的擴建此類事件。

1、殲-20戰鬥機服役

2017年3月9日,央視七臺在《軍事報道》節目中首次證實殲-20戰鬥機和轟-6K轟炸機已經進入中國空軍裝備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2個裝備第五代隱形戰機的國家。殲-20的服役標誌著中國空軍作戰範圍的延伸及作戰模式的變化,一支全新的攻防兼備型空中作戰力量已初現雛形。


2、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2017年4月2日,中國001A型航空母艦正式下水,從2012年9月25日001型航母遼寧艦服役到今天,中國花了4年多時間迎來了首艘國產航母的下水。目前航母正在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該艦下水標誌著我國海軍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於完善海軍裝備體系結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要意義。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3、“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

2017年4月22日,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進行對接。4月27日,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此次試驗填補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跨越,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4、萬噸級驅逐艦下水

2017年6月28日,我國055型驅逐艦首艦從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作為萬噸級海上大型作戰平臺,該型戰艦先後突破了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5、殲-16戰機服役

2017年7月30日,殲-16戰機首次亮相閱兵場。殲-16是為適應空軍戰略轉型需要、由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多用途雙座雙發戰鬥機,它不但擁有較為優秀的空戰能力,而且能夠使用幾乎所有國產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武器,被稱為中國空軍僅次於殲-20隱形戰機的“第二強戰機”。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6、吉布提保障基地建立

201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隊進駐營區儀式在基地營區舉行。該基地位於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這標誌著我國首個海外保障基地建成和投入使用,將為中國軍隊履行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及開展人道主義救援等國際義務提供堅實保障。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駐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隊開展實彈射擊訓練

7、大型綜合補給艦服役

2017年9月1日,主要為海軍航母編隊、遠海機動編隊提供海上補給的901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號(舷號965)正式加入了中國海軍序列。該艦突破了新型海上補給裝置、總體設計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主要指標居世界前列。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8、遠程預警雷達公開亮相

2017年10月,國產P波段遠程預警雷達的圖片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公開亮相。該雷達的交付是我國彈道導彈防禦體系建設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可獨自或者根據預警衛星提供的信息,確定來襲導彈的威脅,包括髮射點、彈著點、空間位置和速度信息等。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9、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取得新突破

2017年7月,我國進行反導試驗,11月再次成功測試高超音速飛行器。上述高技術武器和東風彈道導彈共同構成了中國火箭軍新一代的戰略打擊力量,確保我國戰略威懾力量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資料圖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10、空軍作戰飛機首次飛越對馬海峽

2017年12月18日,中國空軍出動轟-6K、蘇-30等多型多架戰機,成體系飛越對馬海峽赴日本海國際空域訓練,檢驗遠洋實戰能力,這次遠洋訓練是中國空軍首次飛越對馬海峽。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海不是日本的海,對馬海峽屬於非領海海峽,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有國家均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

盤點2017中國十大軍事科技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