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其以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它是一種集光影、舞美、雕刻、音樂、操縱、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流行於我國華北、東北等廣大地區,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

唐山皮影是由宋代、元代的中原皮影流入北方後,在明代受灤州語言影響而形成的地域性民間藝術形式。清代的200年間,影卷創作數量、質量均較高,是唐山皮影戲發展壯大最顯著的時期。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戲的影班最少由六人組成,一般為七、八、九人不等,俗有“六勞七閒”、“七緊八慢九消停”之說。其分工為拿影、貼影各一人,打鬨子(鼓師,兼打大鑼、鐃鈸)一人,拉弦一人,專門配唱者二到五人。除弦師外,其他人均兼演唱。演出的劇本被稱為“影卷”,從現存的影卷看,其故事涉獵的歷史範圍很廣,從商周一直到明清。其題材更是多樣化,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等,包羅甚廣。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詩說影戲

近日,在冀東地區的古籍資料中,筆者驚喜地發現了這樣兩首記載當時灤州皮影演出盛況的詩。其一:

影戲同笠泉給事作

黃門示我影戲詩,好句絡繹雲煙馳。聲情伎倆寫已盡,我即欲和其何辭。吟哦再三興忽發,俯仰身世為籲嘻。登場傀儡昔所賤,鮑老猶是木偶為。脫略形骸借離照,今之為此乃更奇。畫皮剪紙作人樣,面目僅許一半窺。貂蟬兜牟虛異表,紅裝綠鬢空媚姿。悲歡離合本人事,一一乃以影取之。魚龍曼衍備百戲,倏忽變幻系一絲。左牽右掣逞匠巧,樓臺蜃氣飛煙炊。鳴鉦擊鼓雜絲竹,村謳俚倡爭啞咿。百年泡幻忽有覺,身輕世事其如遺。衣冠面目不自鑑,背燈取影良可悲。從人牽曳孰好手,顛倒合受兒童嗤。我歌妄擬繼君後,應笑掇拾譏詅痴。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作者史一經,字研餘,號君牧,江蘇溧陽人。據《洮漁遺詩》,詩作於咸豐丙辰(1856)正月,地點灤州。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其二:

影戲和焦笠泉

傀儡跡久陳,土風競新穎。人生已如戲,作戲更因影。紛紜腳色殊,像人誰作俑。妝從半面窺,意可全神領。具體嗤相皮,(人物皆以驢革為之。)牽絲走不脛。朝映白日光,暮照華燈耿。帷幄資運籌,機關鬥捷警。如作廣寒遊,仙隊霓裳整。又如海市中,奇觀樓閣迥。繪色兼繪聲,俚謠雜巴郢。悲歌燕趙多,靡曼鄭衛等。嬉笑與怒罵,淫哇間悽哽。亦能寓勸懲,善惡昭鑑炯。報賽盛春秋,醵金糜市井。觀者如堵牆,無眠喜夜永。割席男女分,攜手兒童並。悠揚絲竹音,點綴枌榆景。身世感如斯,當前皆幻境。雲煙過眼空,熱鬧回頭冷。可惜矮人多,觀場茫不省。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張山,字景君,樂亭人,是“京東第一人”史夢蘭的得意門生。

史一經的詩描寫了灤州皮影影人的製作、操縱表演、舞臺佈景、演唱配樂等。張山的詩對此描寫得更為生動,還突出了皮影演出時男女分席、兒童攜手、觀者如堵的火爆場面。此外張山的詩還強調了皮影劇目的社會教化功能:“亦能寓勸懲,善惡昭鑑炯。”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張山是樂亭人,看來對家鄉的皮影更為熟悉,所以詩中的描摹更為真切。史一經是外鄉人,此前應見識過其他地方的木偶戲,可是看了灤州皮影的演出後卻倍感新奇,嘆曰“今之為此乃更奇”。當然,二詩又都必然地因觀影劇而生髮出人生如戲的感慨,諷喻世人要以影人自鑑,莫要只顧觀場取樂而忘記自省,莫要迷失自我而成人生的傀儡。

詩者何人

咸豐四年(1854年),山西高平舉人祁之鑅(字季聞)署任樂亭知縣,溧陽史一經(字研餘,號君牧)隨之任幕佐。不久,史一經與史夢蘭既結摯友又認同宗,交往十分密切。

祁之鑅後改任灤州知州,史一經亦隨之前往灤州。刑科給事中焦友麟時在灤州公幹,遂與祁之鑅、史一經、史夢蘭、張山等人結識,朋友之間交往密切,唱和不斷。

咸豐丙辰年(1856)正月,焦友麟觀賞灤州皮影,之後賦詩一首《影戲》以紀演出情況,並把詩抄寄給朋友。史一經、張山收到後分別寫了和詩。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詩中所稱的“笠泉給事”“黃門”“焦笠泉”指的就是焦友麟。焦友麟,字子恭,號鐵珊,又號笠泉,遼西朝陽人,道光癸巳進士,歷官刑科給事中,擅詩,著有《鑑舫詩存》。可惜這部詩集已亡佚。

史一經去世後,史夢蘭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資刊刻了史一經所著《洮漁遺詩》四卷,其中包括《小滄嶼山房詩存》二卷。《影戲同笠泉給事作》就收在《小滄嶼山房詩存》裡。張山的《影戲和焦笠泉》則被史夢蘭收入了《永平詩存續編》。

焦友麟的《影戲》詩今天看不到了。幸好史、張二人的和作保存了下來,能讓我們今人從中領略160年前灤州皮影的演出景況。這也要歸功於史夢蘭對鄉邦文獻的整理、保存。

石味詩:古詩中的唐山皮影

(作者:石味詩,河北省唐山市工信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