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爲國奉獻30年

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中,有一個人的頒獎詞是這樣的:“每一次落刀,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藥上微雕,不能有毫髮之差。這是千鈞所繫的一發,戰略導彈,載人航天,每一件大國利器,都離不開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國工匠。”他的名字叫徐立平,一名畢業於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中專生,如今是一名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藥面整形工。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但是徐立平雕刻的火藥藥面誤差卻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面對火藥整形這一世界難題,徐立平一次次“亮劍”,經過近30年的鍛造,將一件件大國利器送入太空,也讓自己從一介普通職工成長為大國工匠。

受母親影響,中專生投身國防航天事業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徐立平的母親,是中國航天固體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整形車間最早的員工,20世紀60年代,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徐立平的母親幾地輾轉,最終來到了秦嶺大山深處。1987年,不到19歲的徐立平從陝西第一工業學校(現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他就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提起火藥整形,想多絕大多數人都會費解:火藥就是個燃料,怎麼還用整形?其實,固體燃料雖然名曰“固體”,但那是造好之後的形態,在最後成型之前,固體燃料也一樣要通過重力澆注,而最終形成的澆注面,在表面狀況和尺寸上都不可能非常精確,必須在加工時過量一點,然後進行二次修整。因為修整的對象不是沒有危險的鋼鐵或木頭,而是蘊含著高能量,又很敏感的燃料,這個區別決定了它不能直接使用機器。機器切削固然精確,但容易摩擦生熱,特別是在貼近金屬殼體的部位。修理一些毛刺和特殊部位,也無法做到機械化處理,必須使用人工,刀還得是非金屬的。而這,就是徐立平的工作。

默默無聞,為國之重器奉獻自我

除了要小心謹慎,避免事故以外,藥面整形工的切削手藝也很重要,得拿捏好分寸,一點一點地把燃料修整到誤差最小的狀態,關鍵是還不能切削多了。和混凝土的道理一樣,固體燃料切多了、量不足,是不可以再澆一點上去的,只能報廢,這無形中就會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不出事故,沒出廢品,也不意味著沒事——固體燃料本身是毒性的,鑽到量以噸計的燃料中間,無論吸入了散發的有毒氣體,還是皮膚接觸,都免不了身受其毒。徐立平曾經因為在一次緊急處理中長時間工作,頭上滿是帶狀皰疹,眉毛都掉了半截。即使是平時,頭暈、噁心也是家常便飯。因為修形時燃料已經固化於發動機內,需要鑽進狹小的空間裡幹活,長時間保持著彆扭的姿勢和固定的動作,以至於徐立平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了——即使沒有生命危險,這仍然是常人難以承受的犧牲,但徐立平已經堅持了近三十年。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2018年初,在航空航天領域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第十二屆頒獎典禮上,徐立平獲得了“大國工匠”獎。

飲水思源心繫母校,為學子樹立榜樣

儘管畢業多年,徐立平對於母校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依然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正是在這裡他掌握了各種基本知識與技能,為他日後成為“大國工匠”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期在狹小空間工作,雙腿都長短不一,而他卻甘願為國奉獻30年

2017年陝西國防學院舉辦了多場“對話工匠”系列活動,邀請了包含徐立平在內的多位傑出校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傳授做人學藝的經驗和體會;建立大國工匠工作室,建立與大國工匠的長期聯繫,激勵了廣大師生立足本職崗位,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傳承工匠精神,助力學院發展,為實現高層次國防職教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注:圖文素材來源於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