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唐卡在藏地被誉为移动的寺庙,其发展一直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既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藏传佛教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近日,在北京的“佛化万象 般若传馨——唐卡艺术传承集萃展”上,一批珍贵的古代唐卡亮相。

从时间和地域跨度上看,12-19世纪的蔵西、藏中和藏东均有涉猎;从文化融合角度,克什米尔、帕拉、尼藏、汉藏风格作品也均有展示,力图向参观者清晰展示藏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唐卡的风格演变与传承。我们选取了其中11幅精品唐卡,以供鉴赏。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89-1 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17世纪 藏东勉萨风格 150×110厘米

此幅唐卡尺幅较大,画面左右两侧绘有黄教祖师,下方为持杖金刚与护法眷属,主尊为大白伞盖佛母,形象高大,多头,状如宝塔,头戴宝冠,身白色,线条劲健而不失秀美,上身披璎珞锦帛,下着长裙,立于莲花座上,脚下绘画众生,身侧有千臂,上有眼,外罩莲瓣形火焰,正面两手分别执法轮与天杖。法轮象征着圆通无碍、运转不息与破除邪见,而伞是古印度贵族遮阳的必备品,也意喻宝伞遮蔽了苦、疾病、“障”及邪恶力量,遮蔽魔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众生”。大白伞盖佛母是三世如来的佛母,扭转一切逆缘障碍的金刚本尊,降伏妖魔的贤神,故以伞为法器,此幅唐卡设色丰富而不失和谐,主题明了,装帧精美,具有浓郁的青海地区的绘画风格,此类唐卡在青海郭巴寺有少量遗存,实为同类唐卡中的上品。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89-2 释迦牟尼佛唐卡 15世纪 尼藏风格 57×48.5厘米

此幅唐卡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髻宽额,细眉长目,容貌俊朗,神态安详,身材壮硕,宽肩广胸,展现出世尊无畏的勇气与超脱六道的大智慧,一手结施触地印,另一手结禅定印,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具有浓厚的尼泊尔艺术风格。旁有呈站姿的大势至与观世音两位菩萨,上有飞天与金翅鸟,周围环绕以三十五佛,旁为绿度母与白度母,之下为萨迦派供奉的大黑天等神祇,布局规整有秩,人物形态各异,整体色调不多,但色彩均衡而热烈,富有浓厚的波罗艺术风格。从布局风格来看,与早期的石窟画和幡画较为接近,与法国集美博物馆所收藏的后弘期早期的绿度母唐卡在绘画风格上基本一致,是宝贵的早期唐卡的实物。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1-1 上师供养图唐卡 19世纪 尼藏风格 128×88厘米

这件上师供养图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绘画题材,上部左右两侧绘五方佛与金刚,正中绘金刚持与八大成就者,主尊较为写实,头戴红边莲花帽,广额细眉,长须小口,身披藏式袈裟,一手执花,一手执法轮,象征着转轮王,表明主尊具有较大的世俗权力,结跏趺坐安坐于狮子座上,供桌上放有金刚杵、金刚铃、净瓶、嘎巴拉碗等供养,下有飞天,捧摩尼宝珠献于上师,周围和唐卡上部为上师的历代传承祖师与修行本尊,下为诸护法。上师是藏传佛教中极为重要的题材,藏传佛教以密宗为最高修行次第,极注意修习次第与仪轨,而密宗是以上师为传承媒介,故各派对祖师极为尊奉,故此类题材常有绘制。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3-1 唐东杰布 18世纪 藏东风格 60×41厘米

此幅唐卡主尊为唐东杰布,唐卡上方一角绘有无量寿佛。主尊须发皆白,广额大耳,慈眉善目,身披白色袈裟,外罩红色镶金边披风,两腿结跏趺坐,一手托宝瓶,内装有长寿草,另一手执铁链,底部绘有江河铁桥,供养人乘船礼拜,画面惟妙惟肖,颇为生动。唐东杰布是西藏后弘期著名高僧,悲天悯人,一生以架桥修路为己任,为筹措经费,创建了最早的藏戏班子,是藏族建筑桥梁与戏剧的祖师,寿元高至125岁,在藏区影响极大,故多有供奉。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3-7 绿度母唐卡 18世纪 司徒班钦 新噶赤风格 62×47厘米

此幅唐卡构图较为舒朗,云端之上为两位上师,远景为青山蓝天,近处为菩提树和祥花瑞草。主尊绿度母头梳高髻,身着长袍,结半跏趺倚坐,旁有案几,上置有玉壶春瓶、如意等物,旁有武士、白象、瑞鹿、骆驼等,描绘的是绿度母解救兵难与灾劫的情景。绿度母是本是观世音的化身之一,汉藏两地佛教信徒均有供养。此幅唐卡的画师充分融合了汉藏两地的绘画风格技法,将青绿山水的画法汇入其中,画面构图毫无滞涩呆板之感,反而极富生活气息,如同日常的生活小景,有明显的司徒班钦嘎赤画派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清代大一统的背景之下,汉藏艺术融合的产物。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3-9 地藏王菩萨唐卡 18世纪 司徒班钦 新噶赤风格 56×40厘米

这件地藏王菩萨唐卡绘画较为精细,主尊广额束发,细眉长目,裸身,呈淡金黄色,手执麦穗,披锦帛,下着彩裤,以半跏思惟坐姿安坐于莲台上。近处青地碧山,远方绿水蓝天,小舟轻帆,意喻地藏王菩萨在苦海中救赎世人,整体设色明艳可爱,画面活泼,明显受到汉地山水绘画的影响。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所以代表广大的愿力。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专心普度众生,慈悲心深广,故信众众多,广有供养。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7-2 宗喀巴供养图唐卡 17世纪 藏中风格 93×66.5厘米

此件唐卡人物形象众多,底部绘画供养人与佛塔,自下而上分别为七政宝与须弥山、诸天、护法,上师、金刚、诸佛,正中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头戴班智达帽,身披袈裟,背有五色身光,神态安详。整幅作品人物神态、衣着各异,但繁而不乱,展现出绘画者高超的驾驭功力。上师供养是宗喀巴传承下来的一个特殊的精神修持法,主要的修持是依止上师,同时亦包括了格鲁派的休习次第和修心,以及所有密法修持的心要。向心聚坐的众僧师代表了大乘佛教各教派的传承祖师,唐卡在设色上表现出格外的清纯沉静,描画也更显简约柔和,有浓郁的藏中勉萨风格,实为上品佳作。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199-1 莲花生大师 17——18世纪 噶举风格 72×54厘米

此件唐卡画工严谨,主尊为藏传佛教密宗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其头戴红色贝霞帽,细眉长目,小口短髯,面容慈祥,身披藏式袈裟,一手执金刚杵,一手捧嘎巴拉碗,一手夹天杖,安坐于宝树之上的圆垫,两侧是他的两位明妃,分别是益西措嘉和曼达拉娃。下部绘画护法诸天,上为传承祖师与诸佛,左侧为噶举派在印度的一系传承上师帝洛巴、那若巴等,右侧绘画玛尔巴、米拉日巴等噶举派在藏地的传承世系,下部绘画宁玛派的护法诸神,整体线条严谨,神态生动,颇有呼之欲出之感。整幅唐卡以蓝、绿、白等色为基调,突出了莲花生作为祖师的显要地位,同时兼顾四面空间,以绘画的形式表明了他本人的传承与世系,这也表明了藏传佛教密宗极重师徒传承的重要特点,是研究藏传佛教理论发展的宝贵资料。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八马财神黑唐 勉萨风格 19世纪 82.5×61.5厘米

此幅唐卡以黑色为底色,最上为金刚手菩萨,手执金刚宝杵,背为红色火焰,主尊为黄财神,头戴镶满珠宝的头盔,身披札甲,一手执宝幢,一手执吐宝鼠,身材魁梧,慈眉善目,侧身骑于青狮之上,前以法轮、净瓶、摩尼宝珠、象牙等珍宝为供养,主尊四周环绕八位骑士,这便是藏传佛教中的八马财神。形象皆为骑骏马,着铠甲,面貌威武而不狰狞,左手皆托吐宝鼠,右手各持一件法器,各据一方,皆为北方多闻天王的部下,其意喻八方来财。凡是修持八马财神,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财富,可以增长福德、寿命、智慧和精神上的受用。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师徒三尊唐卡 19世纪 藏东勉萨风格 66×101.5厘米

这件唐卡属横向布局,最上方为诸天,两侧是传承祖师,背景为雪上宝树,下方分别是六臂大黑天、大威德金刚 、吉祥天母,皆为愤怒像,身蓝色。主尊为格鲁派师徒三尊,分别为宗喀巴、贾曹杰和克珠杰,皆戴黄色班智达帽,着藏式袈裟,安坐于高座之上,面容慈祥,前有供桌,上放有净瓶、香炉等为供养。宗喀巴大师本为青海湟中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第二佛陀,另外两位大弟子分别是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这两大活佛世系分别在清代统御后藏和前藏。格鲁派在清代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也是最重要的活佛传承世系,故而这师徒三人在藏区受到广大信众的尊奉。

这11幅古代唐卡风格迥异,绿度母身着汉服头梳高髻|微·展览

极乐世界唐卡 15世纪 噶举风格 0 94.5×76厘米

这件唐卡是一件非常少见的平面构图的极乐世界唐卡,画面突出中央主尊阿弥陀佛,两边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周围是其幻化的诸佛菩萨及往生极乐的十方信众,呈棋格式分布,主尊较大,这是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整体用彩浓艳热烈,以蓝、绿、红为主,间以描金。这是由于当时受早期石窟壁画绘画的影响,同时绘画技艺还不能充分表现出对象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故而如此布局,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教中较为常见的题材,本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据《阿弥陀经》记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

指 引

《佛化万象 般若传馨——唐卡艺术传承集萃展》

展览日期:2018年4月12日—6月12日

展览时间:9:30—18:00(周一至周五)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弘燕东路山水文园 东园底商A02 中古陶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