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民图》到《嘉禾图》:集权是如何把朝廷与底层彻底隔绝?

1、

中国历史上有两幅图颇值一提,一幅叫《流民图》,是北宋一个郑侠的人画的,另一幅叫《嘉禾图》,是乾隆年间地方官员向朝廷汇报情况时画的。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两幅图都很普通,算不得大作。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幅图就都值得仔细说说了。

2、

先说《流民图》。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搞变法,改革的步子迈的有点大,难免就会扯着时代的蛋,而百姓也就跟着遭殃了。

民间有疾苦声是一会事,能否上达天庭,则又是另一会事。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在没有摄影的年代里,画是最直观的民情显现。

郑侠未必是一个好的画家,但绝对是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并完美地展示在了神宗眼前。

即使事实上,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让民间百姓有那么惨。

3、

历史继续向前,到了清乾隆年间。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正是稻子开花结粒的时候,松江府一带却发生了天灾,狂风暴雨三日三夜不停。

乾隆年间的松江府,大致就是今天的上海靠江苏一带,“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

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朝廷的粮仓,突然遭些天灾,稻花全部摇落,松江府一带的农田,当年绝大半数颗粒无收,收成最好的一亩只收了一斗大米。

乾隆这个人好大喜功,但有一点在他早年做的特别好,就是体恤民情。

只要一听到民间有灾,特别舍得花银子赈灾。

松江府遭此大灾,他多少也有所耳闻,于是就下诏书问地方巡抚灾情如何?

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松江府收到朝廷的诏令后,非但没有如实上报灾情,反而跑到了没有受到天灾的溧阳县,在当地农田里精心挑选了一株硕大饱满的稻穗,画了一幅图,呈送京城。

名曰《嘉禾图》。

4、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集权统治最为宽松的年代,赵匡胤开国即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保证了足够的言论自由。于是才会为郑侠这样的小官员,留了一条途径,一条能够直接向朝廷递送一张很不正能量的《流民图》的途径。

而满清则是皇权集中到顶峰的年代,使乾隆皇帝是很认真地想救济一下百姓苍生,好让皇恩浩荡,却最终被蒙蔽于紫禁城内,能看到的只是一张《嘉禾图》。

5、

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对天下、对百姓的关爱之心,是不用怀疑的。

天下都是皇帝的,他能不用心吗?

但天下那么大,皇上他真没法事事亲历亲为啊!

他必须依靠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在集权制下,官僚们的升迁留用,全取决于皇帝的喜怒哀乐。

如此一来,他们首先关心的是皇上高兴不高兴,至于天下会毁损成是什么样子,与他们何干?

6、

当乾隆坐在紫金城里满心欢喜地展阅《嘉禾图》时,松江府饥饿的百姓却一个个倒在了路边……

饿死的百姓在濒死之际,口中喃喃问道:

——皇上啊,你怎么就这么不顾及百姓死活呢?

而最后传到乾隆耳朵里话,永远都是:皇上英明,千秋伟业,太平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