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關於中國的抗日戰爭一直以來有八年和十四年的兩種說法,國民政府承認的抗戰是八年,大陸過去也繼承了八年的說法,但是抗戰始於九一八,東北人民獨自進行了十四年不屈不撓的冰雪苦鬥,八年抗戰無法詮釋中國抗戰的全貌,無數英傑為中國的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慷慨赴死。八年抗戰無法給歷史交代,而國民政府自己的歷史更是無法解釋之前的六年發生了什麼!近年來官方終於一改傳統的八年抗戰之說法,統一為十四年抗戰,給了東北抗戰以全面的肯定和認識,使得中國抗戰史更豐富也更全面。出於正本清源的目的來說一說國民政府的所謂“八年抗戰”到底交了一個什麼樣的成績單!

抗戰前中日工業力量的對比只需要一張圖就可明白,鋼鐵煤的產量代表了工業能力,說多都是廢話。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鋼鐵煤的產量就是工業的基礎

“八年抗戰”國軍所發動的二十二次大型會戰年表

1. 松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 --10月

7.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晉南(中條山)會戰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淞滬會戰國軍高炮陣地

國軍在八年抗戰中的確發動了二十二次大型會戰,前面的文章寫過,兩條敗退路線之生死存亡之戰,戰是為了爭取撤退時間,直到武漢會戰失利國軍退無可退的大西南。用史迪威的話說:“大約從42年開始 ,大部分的國民黨軍隊已喪失了戰鬥意志,他再也不能採取有效的軍事行動了”唯一的例外是史迪威和他的繼任者魏德邁制定的建立一些高素質的中國師——由美國人訓練,指導和裝備之規劃,於45年最終開始結果,例如1945年4-6月勇敢而有效的擊退了日軍在湖南西部的進攻。戰爭結束時,這些師有8個完成了13周的預定訓練計劃,另有22個師則剛剛開始,但是其餘的300多箇中國師仍然原封未動。原因是地方派系和各個政治力量控制的軍隊對裁軍和整訓持有異議,他們擔心自己的軍隊大權旁落。而蔣介石這個中國戰區統帥對此的擔心尤甚,畢竟對蔣介石來說增強和武裝潛在的政治對手是難以接受的事情。這導致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普遍性衰退的嚴重後果。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日軍淫威之下的中國

我們來看一組在所謂的“相持階段”國軍陣亡數據

1940年陣亡34萬,1941年陣亡14.5萬,1942年陣亡8.8萬,1943年陣亡4.3萬。按照國軍自己的統計從1939年到1944年初中日雙方戰線基本沒有變化,在六年時間處於於戰略平衡狀態。國軍“固執”的固守在大西南,當然有一個例外就是44年的大西南還丟了一大塊。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國軍總數在350萬以上(《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1941年全部國軍部隊300多個師中,嫡系部隊有30個師近50萬人,隨著戰爭進行,大量得到蘇援和美援的蔣介石優先擴充了自己的嫡系武裝,到抗戰勝利則發展到了65萬人,而地方派系則不聽軍令動輒停發軍餉甚至任其自生自滅。這導致地方派系大量被消耗,其中不乏能戰敢戰之將領和部隊。在整整六年時間裡,國軍主力龜縮西南一角,外圍則更多是被排擠的地方派系頂在一線,排除異己的策略下,為了免於被吞併和收編“朝中無人”的地方派系不得不選擇去更危險的區域作戰。典型的就是東北軍于學忠部兩個軍“自願請命”挺進無人願去的山東敵後戰場開闢魯蘇游擊戰區,他們在那裡和日軍整整四個師團苦戰了近五年。

反觀在敵後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之初便以四萬之師東渡黃河挺進敵後,無後方,無補給的在廣大敵後戰場艱苦作戰,在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淪陷區站穩腳跟後開始四面出擊,甚至提前發起了對日軍的反擊作戰,兩者抗戰態度之對比可見一斑。抱著保存實力態度的國民政府到抗戰勝利仍然保有近400萬軍隊,42年以後徵召的士兵甚至大部分就沒有參與過對日作戰,以至於日軍投降的45年都來不及從大後方調動部隊前去接收,而國軍為了搶佔各大城市不得不以國民政府名義強令新四軍撤離長江以南根據地,並要求各地日軍不得向中共軍隊投降。在新四軍大規模北撤途中就發生了沉船事故犧牲了八百多名指戰員事件。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送子參軍的敵後戰場

國民黨軍隊的派系矛盾

戰略資源的分配不均還不是派系矛盾的主要問題,也有因實力的削弱而被冷落。1944年以龍云為首的主要地方軍閥結成了一個聯盟,預謀推翻蔣介石的政府,許多非嫡系甚至嫡系的指揮官因受到不公正待遇乾脆叛逃到日本方面,這些高級將領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達到高峰的42個,到抗戰勝利這些偽軍仍然有100多萬,對付共產黨和游擊隊(《矛盾關係面面觀》第284頁——292頁)其中國民黨副總裁和國府委員20人,旅長以上將領58人;直接投日的正規國軍達到50多萬人,佔全部偽軍的一半,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降官如毛,降將如潮”的可悲局面。這其中有個典型代表就是在臨沂保衛戰中表現出民族氣節死戰不退的原西北軍將領龐炳勳,因兵敗將亡身陷重圍後國民政府通過軍統一紙電令“曲線救國”。頗有“逼良為娼”的味道,而這並不是唯一的特例。同樣還有擊斃水川依夫中將的東北軍名將白鳳翔,奉命“曲線救國”,但準備起義時被日軍截獲信件設計毒殺,其部下遵其囑託率2000餘人起義成功。可以說國軍中的派系彼此防範傾軋,堅持抗戰更加不易。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為虎作倀的偽軍

國軍徵兵制度的混亂

到1945年國軍總徵調壯丁數為1405萬,但抗戰期間國軍總傷亡數為321萬,其中陣亡132萬,加上抗戰初期的270萬部隊總數,壯丁總數有九百多萬不翼而飛。大量的逃亡和病亡使得真正進入作戰部隊的壯丁成為了少數,因此很多文章以壯丁數作為各省出兵數是不準確的。以情況較好的第十八軍第十八師為例,這支部隊一直是國軍中嫡系中的精銳,1942年還在後方未參加戰鬥,卻由於逃亡和死亡,11000多人的部隊卻有6000多人失蹤了。即使胡宗南被用於在北面遏制八路軍的精銳部隊在1943年一萬人的一個師每月就需要補充600人(《湖北戰役鄂西湖區見聞》第三頁)。國軍徵兵舞弊徇私,軍紀敗壞,於蔣介石槍斃了兵役署長程澤潤並以鹿鍾麟代之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複雜的原因也就解釋了為何這樣的軍隊在六年間不思進取,無力發起反攻。

國民政府接收的軍事援助

在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並不完全是單獨作戰,在大多人的意識中,對中國軍隊進行援助最大的應該是美國,實際則不然,早在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之時,俄國人對國民黨人的政策就變得相對溫和,哪怕是國民政府鼓動張學良對蘇發動了中東路戰爭,在西安事變期間蘇聯就力勸“和平解決”釋放蔣介石。並且在1937年9月沒等到締結一項正式的援助協議,蘇聯政府就開始發送物資給國民政府,1937年——1939年蘇聯就供應了總數大約為1000架作戰飛機和2000名“志願飛行員”,500名軍事顧問以及大量火炮軍需品和石油。提供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三項低息貸款,這些源源不斷的援助直到1939年歐戰開始後才減少。一直持續到1941年希特勒德國開進俄國本土。尤其是蘇俄的援助沒有一項是輸送給中共軍隊的。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援助請求反應遲鈍而且態度曖昧。直到1938年12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一年半以後美英兩國才分別同意總數為2500萬美元和50萬英鎊的對華貸款。因為美英害怕疏遠日本,特別禁止中國利用這些借款購買武器和戰爭物資。從40年開始西方援助才開始逐步增長也是為了配合他們各自的戰爭需要。1940年美國許諾4500萬美元貸款,1941年前期為一億美元。1941年後期美國才按照租借法案開始向中國發送軍械和物資。1941年下半年陳納德的“飛虎隊”開始在緬甸投入戰鬥。也就是說戰爭開始四年半以後西方國家的援助總額才開始於蘇俄對中國的援助持平,

西方列強無利不起早的原則展現的淋漓盡致,需要中國士兵多殺死敵人來減輕他們自身的犧牲才是目的。

國民政府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概述篇

駝峰航線援華物資變化

國民政府的抗戰策略

蔣介石在武漢會戰之後之所以提前進入了“相持階段”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1938年的日本也開始意識到:征服中國不是三個月的問題,三年都很難!這使得中日雙方都開始以維持現有局面為主要宗旨。國民政府在開戰以來損失了一百萬軍隊的情況下終於得以喘息,作為領袖的蔣介石也

開始把與日本打仗置於一個較低的地位。因為在他看來只要把時間拖到盟國參加戰爭,最終戰勝日本是肯定無疑的。這當然要歸功於蔣先生優秀的政治和戰略眼光,蔣介石相比歐戰爆發之時就串聯孫科主張聯合德國拋棄美英陣營的白崇禧要高明得多,在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力排眾議堅持盟國立場,否則真如白崇禧,孫科之流要把中國綁在了德國的站車上,則二戰勝利之時中國將不復中國,參考戰敗的德國例,中國會被美蘇兩個強大的國家一分為二,南北分治的結局是最大的可能,因此在這一點上蔣介石可謂有千秋之功,但蔣介石採取保存實力,拖延時間的策略,使得國軍的表現就是退守大西南不思反攻作戰。國民政府也因此成為了二戰中盟國唯一一個越打越弱的政權。如此國民政府軍隊上行下效,軍紀渙散。使得國軍五十萬部隊在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中一潰千里,灰飛煙滅,近一億人口在抗戰勝利前夕淪為“亡國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治下的大西南戰略支撐點也幾乎是不戰而失,桂林柳州的迅速失陷導致美軍在西南的最大兩個空軍基地被摧毀,要知道1943年11月常德保衛戰之所以能堅持六週之久,就是因為有這兩個空軍基地起飛的戰機能進行持續不斷的空中支援。桂柳失陷也使得中國的版圖被一條日軍打通的南北交通線一分為二,國民政府也因此丟失了百分之四十的工業和近一半的財政稅收。“一號作戰計劃使中國在軍事上陷入絕境,這場挫敗是毀滅性的。”(史迪威文件第333頁),例如廣西在抗戰中的損失就絕大部分是在日軍一號作戰中造成的,有11萬人被殺,16萬人受傷,30萬棟房屋被毀,8萬頭耕牛被殺。(《新民報》1946年3月20日)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