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以来有八年和十四年的两种说法,国民政府承认的抗战是八年,大陆过去也继承了八年的说法,但是抗战始于九一八,东北人民独自进行了十四年不屈不挠的冰雪苦斗,八年抗战无法诠释中国抗战的全貌,无数英杰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慷慨赴死。八年抗战无法给历史交代,而国民政府自己的历史更是无法解释之前的六年发生了什么!近年来官方终于一改传统的八年抗战之说法,统一为十四年抗战,给了东北抗战以全面的肯定和认识,使得中国抗战史更丰富也更全面。出于正本清源的目的来说一说国民政府的所谓“八年抗战”到底交了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单!

抗战前中日工业力量的对比只需要一张图就可明白,钢铁煤的产量代表了工业能力,说多都是废话。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钢铁煤的产量就是工业的基础

“八年抗战”国军所发动的二十二次大型会战年表

1. 松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 --10月

7. 随枣会战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会战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晋南(中条山)会战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赣会战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会战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长(沙)衡(阳)会战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会战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会战 1945年4月--6月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淞沪会战国军高炮阵地

国军在八年抗战中的确发动了二十二次大型会战,前面的文章写过,两条败退路线之生死存亡之战,战是为了争取撤退时间,直到武汉会战失利国军退无可退的大西南。用史迪威的话说:“大约从42年开始 ,大部分的国民党军队已丧失了战斗意志,他再也不能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了”唯一的例外是史迪威和他的继任者魏德迈制定的建立一些高素质的中国师——由美国人训练,指导和装备之规划,于45年最终开始结果,例如1945年4-6月勇敢而有效的击退了日军在湖南西部的进攻。战争结束时,这些师有8个完成了13周的预定训练计划,另有22个师则刚刚开始,但是其余的300多个中国师仍然原封未动。原因是地方派系和各个政治力量控制的军队对裁军和整训持有异议,他们担心自己的军队大权旁落。而蒋介石这个中国战区统帅对此的担心尤甚,毕竟对蒋介石来说增强和武装潜在的政治对手是难以接受的事情。这导致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普遍性衰退的严重后果。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日军淫威之下的中国

我们来看一组在所谓的“相持阶段”国军阵亡数据

1940年阵亡34万,1941年阵亡14.5万,1942年阵亡8.8万,1943年阵亡4.3万。按照国军自己的统计从1939年到1944年初中日双方战线基本没有变化,在六年时间处于于战略平衡状态。国军“固执”的固守在大西南,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44年的大西南还丢了一大块。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国军总数在350万以上(《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1941年全部国军部队300多个师中,嫡系部队有30个师近50万人,随着战争进行,大量得到苏援和美援的蒋介石优先扩充了自己的嫡系武装,到抗战胜利则发展到了65万人,而地方派系则不听军令动辄停发军饷甚至任其自生自灭。这导致地方派系大量被消耗,其中不乏能战敢战之将领和部队。在整整六年时间里,国军主力龟缩西南一角,外围则更多是被排挤的地方派系顶在一线,排除异己的策略下,为了免于被吞并和收编“朝中无人”的地方派系不得不选择去更危险的区域作战。典型的就是东北军于学忠部两个军“自愿请命”挺进无人愿去的山东敌后战场开辟鲁苏游击战区,他们在那里和日军整整四个师团苦战了近五年。

反观在敌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之初便以四万之师东渡黄河挺进敌后,无后方,无补给的在广大敌后战场艰苦作战,在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沦陷区站稳脚跟后开始四面出击,甚至提前发起了对日军的反击作战,两者抗战态度之对比可见一斑。抱着保存实力态度的国民政府到抗战胜利仍然保有近400万军队,42年以后征召的士兵甚至大部分就没有参与过对日作战,以至于日军投降的45年都来不及从大后方调动部队前去接收,而国军为了抢占各大城市不得不以国民政府名义强令新四军撤离长江以南根据地,并要求各地日军不得向中共军队投降。在新四军大规模北撤途中就发生了沉船事故牺牲了八百多名指战员事件。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送子参军的敌后战场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

战略资源的分配不均还不是派系矛盾的主要问题,也有因实力的削弱而被冷落。1944年以龙云为首的主要地方军阀结成了一个联盟,预谋推翻蒋介石的政府,许多非嫡系甚至嫡系的指挥官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干脆叛逃到日本方面,这些高级将领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达到高峰的42个,到抗战胜利这些伪军仍然有100多万,对付共产党和游击队(《矛盾关系面面观》第284页——292页)其中国民党副总裁和国府委员20人,旅长以上将领58人;直接投日的正规国军达到50多万人,占全部伪军的一半,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可悲局面。这其中有个典型代表就是在临沂保卫战中表现出民族气节死战不退的原西北军将领庞炳勋,因兵败将亡身陷重围后国民政府通过军统一纸电令“曲线救国”。颇有“逼良为娼”的味道,而这并不是唯一的特例。同样还有击毙水川依夫中将的东北军名将白凤翔,奉命“曲线救国”,但准备起义时被日军截获信件设计毒杀,其部下遵其嘱托率2000余人起义成功。可以说国军中的派系彼此防范倾轧,坚持抗战更加不易。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为虎作伥的伪军

国军征兵制度的混乱

到1945年国军总征调壮丁数为1405万,但抗战期间国军总伤亡数为321万,其中阵亡132万,加上抗战初期的270万部队总数,壮丁总数有九百多万不翼而飞。大量的逃亡和病亡使得真正进入作战部队的壮丁成为了少数,因此很多文章以壮丁数作为各省出兵数是不准确的。以情况较好的第十八军第十八师为例,这支部队一直是国军中嫡系中的精锐,1942年还在后方未参加战斗,却由于逃亡和死亡,11000多人的部队却有6000多人失踪了。即使胡宗南被用于在北面遏制八路军的精锐部队在1943年一万人的一个师每月就需要补充600人(《湖北战役鄂西湖区见闻》第三页)。国军征兵舞弊徇私,军纪败坏,于蒋介石枪毙了兵役署长程泽润并以鹿钟麟代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复杂的原因也就解释了为何这样的军队在六年间不思进取,无力发起反攻。

国民政府接收的军事援助

在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并不完全是单独作战,在大多人的意识中,对中国军队进行援助最大的应该是美国,实际则不然,早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时,俄国人对国民党人的政策就变得相对温和,哪怕是国民政府鼓动张学良对苏发动了中东路战争,在西安事变期间苏联就力劝“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并且在1937年9月没等到缔结一项正式的援助协议,苏联政府就开始发送物资给国民政府,1937年——1939年苏联就供应了总数大约为1000架作战飞机和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火炮军需品和石油。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三项低息贷款,这些源源不断的援助直到1939年欧战开始后才减少。一直持续到1941年希特勒德国开进俄国本土。尤其是苏俄的援助没有一项是输送给中共军队的。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请求反应迟钝而且态度暧昧。直到1938年12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年半以后美英两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2500万美元和50万英镑的对华贷款。因为美英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利用这些借款购买武器和战争物资。从40年开始西方援助才开始逐步增长也是为了配合他们各自的战争需要。1940年美国许诺4500万美元贷款,1941年前期为一亿美元。1941年后期美国才按照租借法案开始向中国发送军械和物资。1941年下半年陈纳德的“飞虎队”开始在缅甸投入战斗。也就是说战争开始四年半以后西方国家的援助总额才开始于苏俄对中国的援助持平,

西方列强无利不起早的原则展现的淋漓尽致,需要中国士兵多杀死敌人来减轻他们自身的牺牲才是目的。

国民政府的《八年抗战之经过》——概述篇

驼峰航线援华物资变化

国民政府的抗战策略

蒋介石在武汉会战之后之所以提前进入了“相持阶段”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1938年的日本也开始意识到:征服中国不是三个月的问题,三年都很难!这使得中日双方都开始以维持现有局面为主要宗旨。国民政府在开战以来损失了一百万军队的情况下终于得以喘息,作为领袖的蒋介石也

开始把与日本打仗置于一个较低的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把时间拖到盟国参加战争,最终战胜日本是肯定无疑的。这当然要归功于蒋先生优秀的政治和战略眼光,蒋介石相比欧战爆发之时就串联孙科主张联合德国抛弃美英阵营的白崇禧要高明得多,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力排众议坚持盟国立场,否则真如白崇禧,孙科之流要把中国绑在了德国的站车上,则二战胜利之时中国将不复中国,参考战败的德国例,中国会被美苏两个强大的国家一分为二,南北分治的结局是最大的可能,因此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可谓有千秋之功,但蒋介石采取保存实力,拖延时间的策略,使得国军的表现就是退守大西南不思反攻作战。国民政府也因此成为了二战中盟国唯一一个越打越弱的政权。如此国民政府军队上行下效,军纪涣散。使得国军五十万部队在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中一溃千里,灰飞烟灭,近一亿人口在抗战胜利前夕沦为“亡国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阀治下的大西南战略支撑点也几乎是不战而失,桂林柳州的迅速失陷导致美军在西南的最大两个空军基地被摧毁,要知道1943年11月常德保卫战之所以能坚持六周之久,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空军基地起飞的战机能进行持续不断的空中支援。桂柳失陷也使得中国的版图被一条日军打通的南北交通线一分为二,国民政府也因此丢失了百分之四十的工业和近一半的财政税收。“一号作战计划使中国在军事上陷入绝境,这场挫败是毁灭性的。”(史迪威文件第333页),例如广西在抗战中的损失就绝大部分是在日军一号作战中造成的,有11万人被杀,16万人受伤,30万棟房屋被毁,8万头耕牛被杀。(《新民报》1946年3月20日)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