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育儿|如何应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

大话育儿|如何应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

小喇叭:儿童心理成长课堂,集本号5年来全部的家长课程,并提供儿童行为的原因测试(免费)。

大话育儿|如何应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

大家都知道,“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渐渐长大的宝宝们也不例外。我们常说孩子们不懂事、“闹情绪”。随着宝宝们对外界接触得越来越频繁,在公众场合闹情绪便成了很常见的问题,令许多家长感到苦恼。

正所谓“药疗必先疗心”,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吗?家长又应采取什么合理措施呢?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刘鸿雁老师作客天翼视讯“翼翼呀呀“节目现场对家长提出问题的回答,并精选了其中的部分,呈现如下:

家长应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家长提问

  1. 我的孩子1岁半了,总是在购物的时候哭闹、没耐心。怎么办?

  2. 我的孩子3岁不给孩子买他要的东西他就在大街上哭,最后只能让步。这样该怎么办?

  3. 我女儿5岁了,有一天在大街上几句不合突然就哭闹起来,特别娇气,听不进话,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真的很尴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刘老师答

家长的确不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但孩子们呢,会抓住家长的一些弱点,去要挟家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这样在公众场合哭闹打滚,就是抓住家长的一个弱点了,什么弱点呢?怕在公众场合丢面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闹,就妥协。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习惯,就总是用这种办法来达到目的。

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儿童心理成长”,发布过一些类似“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怎么办”之类的文章,阅读的人数很多的,有的看过后,还特别向我咨询。这说明什么?不少家长都挺在意自己的面子,跟这位网友一样,另一方面也说明,碰到这种事情的人很多啦!孩子本来就是慢慢长大的嘛,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个再正常不过。

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举动看作是没有家教的表现,

要学会忽略旁观者的注目(其实,有些情况下孩子的动作大了点,难免会受到别人的注视,但并不意味着别人就是在评价你“这个孩子没家教”,他们只是注意到了而已,没有任何对你不好的看法)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不必太看重旁观者怎么看。而学会忽略旁观者的注目,就是家长的情绪管理过程,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了,就能冷静地、客观地处理孩子的问题

家长怎么来控制自己的脾气呢?

家长提问

刚刚听老师说到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引导孩子。我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有时候孩子表现不好时,我就会不冷静。其实事后,我都清楚,但就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刘老师答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发脾气,你越是发脾气,孩子闹得越凶,也越容易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坏脾气的人。

那么,当家长意识到“自己性子急”时,就是个良好的开始了。那么怎么来控制自己的脾气呢?

首先,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对自己说“冷静,冷静”。这里顺带说一下,要正面暗示,说“冷静”,不能说“不要急”。举个例子啊,如果发生了一件会让你的朋友很着急的事情,我们往往会在告诉朋友之前,对他说:“你不要着急啊,千万不要着急啊”,往往这件事情说出来后,你的朋友就真的着急了。

接着,放松自己,我这里说一个随时都可以做的、简单的放松方法: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吐出来,边吐边默数“1、2、3、4”;像这样做3到5遍。等你冷静下来后,再处理孩子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们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响,所以耐心些,孩子也会有耐心。

处理哭闹的三大原则

家长提问

那么,对孩子的哭闹要怎么处理呢?比如,他的孩子一定要买那个火车玩具。

刘老师答

有三个原则需要注意:

  1. 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 态度坚决,不能留有余地;

  3. 给时间,让他自己静下来。

针对第1个原则,家长不能大声呵斥

针对第2个原则,简要地回答他不能买玩具的原因:“家里已经有了,不能买!”注意:话语要简短、坚决,声音不要太大。如果孩子继续纠缠,就只回答他“不能买”。再纠缠,不予理睬,这个就是第3点。

针对第3个原则,给时间让他安静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理他,他也就没意思了。不理睬他的时候,也不要关注他,在旁边做其他的事情,但眼睛留意孩子。等孩子静下来,带他回家。

关于这 3个原则,不管针对什么年龄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度调整。

换位思考,行动胜于语言

家长提问

我的孩子原来也是在公众场合哭闹,后来,我当众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现在,她倒是不再哭闹了,但不愿意和我再说话了。这一周,她从幼儿园回来就哭,无论我怎么问,她也不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啊?

刘老师答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到底是不是因为那次当众骂过她,这个不能肯定,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或者多次累积。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孩子哭,做妈妈的一定是很难过的,总想弄清楚原因,替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高兴起来,这样,妈妈也安心了。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妈妈就很着急,会不自觉地逼问。这个是从妈妈的角度上来想,下面我们换成孩子的角度来想想看:

孩子如果愿意说的话,早就说了,她碰到事情了才会伤心,伤心了谁不想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呢?

但如果她不说,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长如果焦急逼问,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

我们想想孩子此刻需要的是什么吧?她需要充分地相信家长

1、无论她做了什么,家长都不会责怪她;

2、无论谁对她说了什么,家长都能保护她。

总之,她需要的是安全感——来自于家长的安全,也来自于家长能带给她的安全。

给孩子安全感

家长提问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这种安全感?

刘老师答

一般情况下,碰到孩子不愿说的时候,家长都会说“你大胆地说,我不会怪你的”,但问题是,孩子相不相信你会不怪他?也许他以前就经历过说了之后依然被家长责怪的情况。

所以,孩子并不相信“我不会怪你”这句话。

所以,我们表达“不会怪罪”、“妈妈爱你”,用行动(也就是肢体语言)比光用嘴巴说好。比如:抱抱他、安慰他:“怎么了,宝贝?你很伤心呢。看来你很难过,哭一哭吧,这样心情会好一点。”

这一步既让他感受到妈妈爱他,是他的安全港湾,也表示妈妈认可了他的情绪(情绪是需要宣泄的)。等他哭好了,也许他就会告诉妈妈了。如果他仍然不告诉妈妈,没关系,再等一段时间,当他确定能放心地跟妈妈说的时候,自然会说的。

平衡“凶”与“温柔”

家长提问

有时候对孩子太凶又不舍得,太温柔又怕他在外面没规矩,这个尺度怎么把握呢?

刘老师答

怎么理解“凶”和“温柔”,我们往往认为“凶”就能管住孩子,“温柔”就会放纵孩子,其实没有这种对应关系。有时候“轻声说”也很有威摄力、而“大声叫嚷”却被人“充耳不闻”。所谓“有理不在声高”。关键在于你说了什么?我们把“管”这个词换一换,孩子们听到这个词是很不喜欢的。

把“管”换成“让孩子选择”,选择后提醒孩子自觉遵守。

我给大家说一个家长的教养案例: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在收银台结账的时候,看到一个3、4岁的宝宝要买大棒棒糖,妈妈对宝宝说:“宝宝,我们商量好了哦,每天只能吃1元钱的糖,这个大棒棒糖要4元钱,所以我们不能吃,但你可以吃那个小棒棒糖,小棒棒糖只有1元钱。如果你想吃大棒棒糖的话,你今天就不吃糖,你就有1元钱了,明天也不吃,又多了1元,后天也不吃,又多1元,等你有了4元钱了,你就可以吃大棒棒糖了,宝宝,你想怎么做呢?”那小孩想了想,掰着指头在那里算,望着那个大棒棒糖咽口水,最后,下定决心今天不吃糖了,而且很高兴地走了。

小结

听完这个访谈,家长普遍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哭闹,孩子的所有情绪都太难捉摸,有时候越是想了解他们,就越引发他们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会变得越来越疏离。所谓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事实上,归根结底,并不是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灵,而是他们难以逾越成人经验的限制,无法真正理解儿童的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