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育兒|如何應對孩子在公衆場合的哭鬧?

大话育儿|如何应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

小喇叭:兒童心理成長課堂,集本號5年來全部的家長課程,並提供兒童行為的原因測試(免費)。

大话育儿|如何应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

大家都知道,“喜怒哀樂”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對於漸漸長大的寶寶們也不例外。我們常說孩子們不懂事、“鬧情緒”。隨著寶寶們對外界接觸得越來越頻繁,在公眾場合鬧情緒便成了很常見的問題,令許多家長感到苦惱。

正所謂“藥療必先療心”,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孩子們為什麼在公共場合鬧情緒嗎?家長又應採取什麼合理措施呢?關於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劉鴻雁老師作客天翼視訊“翼翼呀呀“節目現場對家長提出問題的回答,並精選了其中的部分,呈現如下:

家長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家長提問

  1. 我的孩子1歲半了,總是在購物的時候哭鬧、沒耐心。怎麼辦?

  2. 我的孩子3歲不給孩子買他要的東西他就在大街上哭,最後只能讓步。這樣該怎麼辦?

  3. 我女兒5歲了,有一天在大街上幾句不合突然就哭鬧起來,特別嬌氣,聽不進話,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真的很尷尬,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劉老師答

家長的確不應該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但孩子們呢,會抓住家長的一些弱點,去要挾家長,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像這樣在公眾場合哭鬧打滾,就是抓住家長的一個弱點了,什麼弱點呢?怕在公眾場合丟面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鬧,就妥協。時間一長,孩子養成習慣,就總是用這種辦法來達到目的。

我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兒童心理成長”,發佈過一些類似“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脾氣怎麼辦”之類的文章,閱讀的人數很多的,有的看過後,還特別向我諮詢。這說明什麼?不少家長都挺在意自己的面子,跟這位網友一樣,另一方面也說明,碰到這種事情的人很多啦!孩子本來就是慢慢長大的嘛,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個再正常不過。

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的舉動看作是沒有家教的表現,

要學會忽略旁觀者的注目(其實,有些情況下孩子的動作大了點,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注視,但並不意味著別人就是在評價你“這個孩子沒家教”,他們只是注意到了而已,沒有任何對你不好的看法)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不必太看重旁觀者怎麼看。而學會忽略旁觀者的注目,就是家長的情緒管理過程,家長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了,就能冷靜地、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問題

家長怎麼來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家長提問

剛剛聽老師說到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引導孩子。我是一個性子比較急的人,有時候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就會不冷靜。其實事後,我都清楚,但就是在孩子表現不好時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劉老師答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你越是發脾氣,孩子鬧得越兇,也越容易模仿,從而成為一個壞脾氣的人。

那麼,當家長意識到“自己性子急”時,就是個良好的開始了。那麼怎麼來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首先,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對自己說“冷靜,冷靜”。這裡順帶說一下,要正面暗示,說“冷靜”,不能說“不要急”。舉個例子啊,如果發生了一件會讓你的朋友很著急的事情,我們往往會在告訴朋友之前,對他說:“你不要著急啊,千萬不要著急啊”,往往這件事情說出來後,你的朋友就真的著急了。

接著,放鬆自己,我這裡說一個隨時都可以做的、簡單的放鬆方法: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吐出來,邊吐邊默數“1、2、3、4”;像這樣做3到5遍。等你冷靜下來後,再處理孩子的問題。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響,所以耐心些,孩子也會有耐心。

處理哭鬧的三大原則

家長提問

那麼,對孩子的哭鬧要怎麼處理呢?比如,他的孩子一定要買那個火車玩具。

劉老師答

有三個原則需要注意:

  1. 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2. 態度堅決,不能留有餘地;

  3. 給時間,讓他自己靜下來。

針對第1個原則,家長不能大聲呵斥

針對第2個原則,簡要地回答他不能買玩具的原因:“家裡已經有了,不能買!”注意:話語要簡短、堅決,聲音不要太大。如果孩子繼續糾纏,就只回答他“不能買”。再糾纏,不予理睬,這個就是第3點。

針對第3個原則,給時間讓他安靜下來,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理他,他也就沒意思了。不理睬他的時候,也不要關注他,在旁邊做其他的事情,但眼睛留意孩子。等孩子靜下來,帶他回家。

關於這 3個原則,不管針對什麼年齡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只是方式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度調整。

換位思考,行動勝於語言

家長提問

我的孩子原來也是在公眾場合哭鬧,後來,我當眾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現在,她倒是不再哭鬧了,但不願意和我再說話了。這一週,她從幼兒園回來就哭,無論我怎麼問,她也不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啊?

劉老師答

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到底是不是因為那次當眾罵過她,這個不能肯定,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或者多次累積。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孩子哭,做媽媽的一定是很難過的,總想弄清楚原因,替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高興起來,這樣,媽媽也安心了。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媽媽就很著急,會不自覺地逼問。這個是從媽媽的角度上來想,下面我們換成孩子的角度來想想看:

孩子如果願意說的話,早就說了,她碰到事情了才會傷心,傷心了誰不想第一時間告訴媽媽呢?

但如果她不說,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如果焦急逼問,會加重她的心理負擔。

我們想想孩子此刻需要的是什麼吧?她需要充分地相信家長

1、無論她做了什麼,家長都不會責怪她;

2、無論誰對她說了什麼,家長都能保護她。

總之,她需要的是安全感——來自於家長的安全,也來自於家長能帶給她的安全。

給孩子安全感

家長提問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有這種安全感?

劉老師答

一般情況下,碰到孩子不願說的時候,家長都會說“你大膽地說,我不會怪你的”,但問題是,孩子相不相信你會不怪他?也許他以前就經歷過說了之後依然被家長責怪的情況。

所以,孩子並不相信“我不會怪你”這句話。

所以,我們表達“不會怪罪”、“媽媽愛你”,用行動(也就是肢體語言)比光用嘴巴說好。比如:抱抱他、安慰他:“怎麼了,寶貝?你很傷心呢。看來你很難過,哭一哭吧,這樣心情會好一點。”

這一步既讓他感受到媽媽愛他,是他的安全港灣,也表示媽媽認可了他的情緒(情緒是需要宣洩的)。等他哭好了,也許他就會告訴媽媽了。如果他仍然不告訴媽媽,沒關係,再等一段時間,當他確定能放心地跟媽媽說的時候,自然會說的。

平衡“兇”與“溫柔”

家長提問

有時候對孩子太兇又不捨得,太溫柔又怕他在外面沒規矩,這個尺度怎麼把握呢?

劉老師答

怎麼理解“兇”和“溫柔”,我們往往認為“兇”就能管住孩子,“溫柔”就會放縱孩子,其實沒有這種對應關係。有時候“輕聲說”也很有威攝力、而“大聲叫嚷”卻被人“充耳不聞”。所謂“有理不在聲高”。關鍵在於你說了什麼?我們把“管”這個詞換一換,孩子們聽到這個詞是很不喜歡的。

把“管”換成“讓孩子選擇”,選擇後提醒孩子自覺遵守。

我給大家說一個家長的教養案例:有一次,我去超市買東西,在收銀臺結賬的時候,看到一個3、4歲的寶寶要買大棒棒糖,媽媽對寶寶說:“寶寶,我們商量好了哦,每天只能吃1元錢的糖,這個大棒棒糖要4元錢,所以我們不能吃,但你可以吃那個小棒棒糖,小棒棒糖只有1元錢。如果你想吃大棒棒糖的話,你今天就不吃糖,你就有1元錢了,明天也不吃,又多了1元,後天也不吃,又多1元,等你有了4元錢了,你就可以吃大棒棒糖了,寶寶,你想怎麼做呢?”那小孩想了想,掰著指頭在那裡算,望著那個大棒棒糖咽口水,最後,下定決心今天不吃糖了,而且很高興地走了。

小結

聽完這個訪談,家長普遍會有這樣的感覺:不僅僅是哭鬧,孩子的所有情緒都太難捉摸,有時候越是想了解他們,就越引發他們牴觸的情緒。久而久之,兩代人之間會變得越來越疏離。所謂代溝就這樣產生了。

事實上,歸根結底,並不是父母不願意走進孩子的心靈,而是他們難以逾越成人經驗的限制,無法真正理解兒童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