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23: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开卷有益、雪中送炭

上一篇咱们说的是太祖赵匡胤,今天咱们聊一下太祖的继位人--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可能了解的朋友不是太多,客观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

唐之前多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汉文帝、汉武帝

唐宋多用庙号称呼皇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明清皇帝因为基本上都是一个年号,所以多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

原名:赵匡义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行老三,比赵匡胤小12岁。当哥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作为弟弟的赵匡义参与其中,一直都支持哥哥。据说,赵光义就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

杂谈23: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开卷有益、雪中送炭

赵匡胤开元登基后,为避皇上讳,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先封侯,后封晋王。

斧声烛影、登基为帝

开宝九年的一天,太祖赵匡胤和赵光义一同饮酒,并留在宫中,第二天早上,太祖就突然驾崩。又一日,赵光义就继位当了皇帝。

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多数都认为是赵光义害死了哥哥。

赵光义登基,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从年号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赵光义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毕竟在当时,怀疑他弑君篡位的不再少数。

(四个字比较长,咱们印象中年号基本上是两个字,历史上四个字年号的,也不光赵光义,咱们熟悉的王莽,年号有“太平真君”,武则天年号就有“天册万岁”、“万岁通天”等几个,最长的年号还有六个字的“天授礼法延祚”

形式上一统全国

赵太宗继位后,等皇位稳定之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先是漳州、泉州归降,后灭亡北汉,结束了近九十年藩镇割据,形式上一统全国。

但不幸的是,太宗皇帝在和辽人恶战中,中箭,不得不退兵,以失败告终。后有南下派兵,讨伐交趾,一统中华,恢复我汉室江山,但也没有成功。

杂谈23: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开卷有益、雪中送炭

两次讨伐,均以失败告终,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钱粮,对外用兵势必增加百姓负担,而国内历经五代十国之乱,尚未恢复元气,太宗皇帝只得作罢,先安抚百姓要紧。

慈俭为宝、雪中送炭

太宗皇帝,虽然为官宦之后,后封侯封王,衣食无忧,没有体会过贫苦生活,但一直心系百姓。冬天很冷,太宗皇帝坐在屋里,烤着火炉,依然觉得冷,就想到缺衣少柴的百姓岂不是更难熬。

杂谈23: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开卷有益、雪中送炭

太宗皇帝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钱粮、木炭来抵御严寒,百姓深感太宗爱民之心,口口相传,“雪中送炭”的典故,也因此妇孺皆知。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都不陌生,记得上学时候,总觉得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可以带着课本去考试”,玩笑了,成语的意思是“多读书就有收获”

杂谈23: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开卷有益、雪中送炭

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太宗赵光义,太宗在位,编撰了一部巨著《太平总类》,太宗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后来这部书更名为:《太平御览》。太宗皇帝时常对身边人说“开卷有益”,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太宗也获益匪浅。

结束

太宗皇帝,怎么评论呢?如果太祖的死和他无关,这个皇帝还可以,至少体恤百姓,如果太祖死于赵光义手中,那真的是千古罪人了,如果太祖赵匡胤可以在当几年皇帝,肯定可以一统华夏、重振朝纲,光复我汉室天下。

历史总是由后人说,用《宋史》的一句话,形容太宗皇帝,最合适:

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

大家都懂的意思,这里小编就不班门弄斧再翻译一次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祝大家心情愉快、万事如意,明天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