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他是中國企業管理史上的傳奇人物,喚醒了中國企業的質量意識,引領了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家電企業的崛起,他就是“海爾”品牌的張瑞敏。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張瑞敏

“十三條規定”挽救渙散人心

1984年,張瑞敏來到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廠。那時廠裡只有600人,經營上負債累累。放眼廠區,只有一條爛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須要用繩子把鞋綁起來,不然就被爛泥拖走了”。 工人們曠工嚴重,甚至到了“(上午)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裡扔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1984年,創業初期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原貌。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張瑞敏任海爾廠長時推出的13條規章制度

張瑞敏到任後,迎接他的是53張請調報告。為了整頓生產秩序,他推出了13條規章制度。其中第十條規定“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很多今人看來可笑,覺得不可思議的規定,卻讓當時工廠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規矩自成方圓。車間裡隨地大小便的人沒有了,生產環境有了改善,抽菸喝酒的人沒有了,遲到早退的人也少了很多,工廠有了工作氣氛和幹勁。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動畫片《海爾兄弟》片段,這是當年海爾公司動畫廣告宣傳片,海爾最早的冰箱生產技術就是引進德國利勃海爾,海爾兄弟黃頭髮和黑頭髮的小人形象就象徵著中德友好合作、互利往來。

痛心落後 激發使命感

1984年,為了德國“利勃海爾”的項目,張瑞敏第一次出國。一位德國朋友帶著張瑞敏參觀德國市場時說:“你們中國在德國最暢銷的商品就是煙花和爆竹。”張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自問:難道中國人只能永遠靠祖先的四大發明過日子嗎?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1984年,在青島迎賓館內,海爾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的簽約儀式現場。與其他冰箱企業不同,海爾當時就把目標直接定為要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家生產四星級高檔冰箱的企業。(後排右四為張瑞敏)

於是,張瑞敏和團隊的人,每天學習到凌晨一兩點,週六日也不休息,拉著德國老師問問題,一定要把知識吃透。德國人看到後讚歎說:“青島來的中國人和其他人不一樣!”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砸掉76臺冰箱 換來誠信根基

海爾從德國利勃海爾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所有的人都認為只要設備來了,生產肯定會很好,產品也會很好。

1985年,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來信,信裡說冰箱有質量問題。張瑞敏立馬帶人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裡400多臺冰箱竟然有76臺不合格。當時跟工廠幹部們商量如何處置,有人說,冰箱只是外部劃傷,便宜點兒賣給工人。

那時候,一臺冰箱兩千多元,是一個工人三年多的工資。張瑞敏卻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宣佈,要把這76臺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產冰箱的人親自砸,有人邊砸邊流淚……

張瑞敏清楚,並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質量馬上就好了,但通過這個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傳遞一種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產品都不能出廠

至1988年12月,海爾獲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質量金牌,從此奠定了海爾冰箱在中國電冰箱行業的領軍地位。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1986年,在青島看到海爾電冰箱生產線有序的工作狀態,原西德駐華大使裴培誼(左一)向張瑞敏(右二)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造”冰箱出口 質量超越德國“師傅”

海爾要走出國門,如何走出去?張瑞敏提出“先難後易”的思路,敢於先到要求最嚴格的國家去生產銷售,後到發展中國家去。

上世紀90年代初,海爾為了進入德國市場,認證工作就做了一年半,當時,德國海關和商品檢驗局都不相信中國產品,8000臺海爾冰箱硬是進不了德國。沒辦法,海爾請檢驗官把德國市場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爾冰箱都揭去商標,放在一起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海爾冰箱獲得的“+”最多,甚至比海爾的老師利勃海爾還多幾個“+”。這一下,德國人服氣了,紛紛訂貨。

不久後,碰上德國檢測機構對市場上的冰箱進行質量檢測,海爾5個項目共拿了8個“+”,排在第一位。事實證明,“中國造”完全可以和“德國造”或者“日本造”“美國造”一比高低。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1998年,張瑞敏(中)應邀前往哈佛大學講課,講授“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成功案例。張瑞敏是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2002年3月4日,在紐約,張瑞敏(左三)為“美國海爾大廈”剪綵,標誌著海爾已經在美國開始樹立起本土化的品牌形象。

找高手下棋 棋藝才能提升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正值中國加入WTO的前夕。海爾已經成為中國家電品牌的領軍者。但張瑞敏認為當時海爾的員工素質無法滿足國際化要求。必須要走出去,只有“找高手下棋”,棋藝才能夠提升。當時,中國很多企業在國家的號召下,紛紛走出去,但很快就轉回國內做定牌。只有海爾堅持創牌。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2002年,海爾在美國紐約中城百老匯購買原格林尼治銀行大廈這座標誌性建築作為北美的總部,這說明海爾已經在美國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圖為美國海爾大廈外景。

張瑞敏決定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生產家電。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海爾是在盲目擴張,持批評態度。甚至還有雜誌以《提醒張瑞敏》為題,為海爾在美國建廠的前景擔憂。

海爾在美國本土化,沒有派駐高管,而是聘用當地美國人來經營,讓這些美國高管認同海爾文化,再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整個美國海爾人。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海爾廠區內的科技化生產線

據齊魯網報道,海爾目前已經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中國自主家電品牌出口量目前僅佔到海外整體市場份額的2.46%,而這當中的82%來自海爾。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截至2018年1月,海爾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54個海外工廠,各品類的年產量臺數達2000萬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張瑞敏的經營管理經驗來源於實踐和對質量的苛求。他所創立的售後服務標準領先中國。海爾模式被無數企業爭相效仿,張瑞敏堪稱中國企業家行列中的經營管理大師。

————END————

這位中國式管理大師,如何讓“中國製造”打敗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