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史上,有這樣一位官員,他身居要職,一生清廉勤政,興利除弊,生活樸素,深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在我國近代史上,有這樣一位官員,他身居要職,一生清廉勤政,興利除弊,生活樸素,深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他就是出生在鎮安縣青銅關鎮陽山村的近代著名鹽政專家、晚清京官晏安瀾。初夏時節,三五好友相約走進青銅關鎮陽山村,探訪了大山深處的晏安瀾故居。

晏安瀾本名晏文采,先後任戶部山東司主事、鹽政院院丞、四川鹽運使等。晏安瀾為官期間,牽念故里,多次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回鎮安探親,為修建縣高等小學、文廟、塔雲山等捐資題名。

我國近代史上,有這樣一位官員,他身居要職,一生清廉勤政,興利除弊,生活樸素,深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初夏時節的青銅關鎮陽山村空氣清新,綠意盎然。駕車到陽山村委會後,直行一里左右進溝,再沿著通組公路蜿蜒而上,翻過一座小山,晏安瀾幼時成長的院落就豁然呈現在了眼前。晏安瀾故居鄉村氣息濃郁,房屋已很陳舊,看不出昔日的風采但給人的感覺依然是樸素和莊嚴。門口的臺階用長石條鋪設而成,經過風雨的侵蝕,上面雕刻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見,那些小鹿、花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兩米多高的石頭門坊與拱形的門頭渾然一體,被煙熏火燎至油黑色,足見歲月的痕跡。

晏煥寶是晏安瀾的孫子輩,一家人一直居住在這座老宅內,也是這座老宅現在的主人。得知來人是探訪晏安瀾故居時,晏煥寶夫婦非常熱情,陪我們一起參觀了這座老宅。晏煥寶介紹說,宴安瀾本名叫晏文采,在他們家的晏氏祖譜上還記載著晏文采的名字。然而我們卻遺憾地發現,族譜記載的晏安瀾信息除了名字之外,出生年月等都和官方資料有一定的出入。

關於這座老宅,晏煥寶倒是記得清清楚楚。他介紹說,這個院子是宴安瀾到北京當官後回來蓋的,院子的門樓向東,而正房的大門則是向南。邁入古樸的大門後,就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大廳,有6扇門通向後院,大廳上方、大梁下方雕刻的龍的圖案依然清晰可見。晏煥寶遺憾地說,這座房子原來挺氣派的,主要是1958年被毀壞了一次,大多數建築被拆除了,1974年又遭到了第二次毀壞,多數建築被毀,只殘存現在的幾間房子了。

出大廳即是後院,約有30餘平方米。由於後院原有的3間房屋年久失修,已垮塌,晏煥寶為了保留住房屋原狀,拆除了已垮塌的房屋,在原址新建了土木結構的4間房屋。一直讓晏煥寶後悔的是,當時前房兩扇雕刻著數只蝙蝠圖案的窗戶,因嫌採光不好,以幾百元的價格賣給了別人。從大門出來,從道場下臺階向南走大約30米,有兩棵高大的樺櫟樹,樹幹有三個人合抱粗,樹齡在幾百年以上。樹後面葬著安瀾的祖母、曾祖母和高祖母三輩人,墓前分立同治年間3塊碑石,立碑者均刻有文采的名字。

站在晏安瀾故居前舉目遠望,群山盡收眼底,視野開闊,讓人心曠神怡。現在的這裡依然民風淳樸,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的褶皺裡,聽聞老輩口傳著晏安瀾的故事,他們沒有過多的奢望,只希望政府能把這座老宅進行保護,讓晏安瀾的故事傳得更遠,教育更多的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