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都說自己招黑,騰訊、頭條這回真的報警了

能讓馬化騰怒而拍案的,除了張一鳴,還有“黑公關”。

6月20日,騰訊公關總監楊軍在微博上發文吐槽某篇黑稿,“奉勸某些同行,做黑稿麻煩敬業點,起碼記得發佈前括號裡的話刪掉,要不然太不專業了”。隨後馬化騰朋友圈轉發了相關截圖,並表示對“黑公關”忍無可忍,“是時候挖根源了”。

巨頭都說自己招黑,騰訊、頭條這回真的報警了

大佬都發話了,僅過了一個週末,事情就有了後續。6月25日,騰訊在“鵝廠黑板報”發文稱,騰訊公司在近期“遭遇了持續、密集、非常規的惡意攻擊”,並且文章存在明顯的“黑公關”操控跡象,騰訊已就其掌握的線索向公安機關報案。

緊接著,今日頭條就在官方推送中,公佈了今日頭條就造謠、黑公關事件蒐集的相關證據,將矛頭直指微信公眾號平臺。

巨頭都說自己招黑,騰訊、頭條這回真的報警了

不到一個月前,騰訊和今日頭條就分別以不正當競爭的理由在法院互相起訴並索賠,索賠金額分別是1元和9000萬——賠多少錢不重要,姿態才最重要。對黑公關的控訴和反擊,也是另一種向對方和公眾表明姿態,頭騰大戰仍在繼續。

公關戰三大招:拼貼、訴訟和互相指責

黑公關事件往往都發生在互聯網公司身上,尤其是那些正在兇猛搶奪市場的對手公司身上,是業務近身肉搏的一種外化體現。傳統行業的黑公關案例並非沒有,比如2010年蒙牛伊利的黑公關事件。然而互聯網是當下最為活躍、關注度最高、資本最為關注的領域,資本對於信息最為敏感,互聯網也自然成了黑公關事件最大的溫床。

自媒體時代,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黑公關似乎已經成了巨頭難以迴避的一重考驗。僅近半年內,就有多起黑公關事件在數個互聯網巨頭之間打響。

  • 今日頭條 VS 百度

在與騰訊正面對上之前,與今日頭條打黑公關戰的是百度信息流,後者在去年Q3日活破億並超越今日頭條。今年1月30日,今日頭條發佈《關於百度不正當競爭的六點證據》一文,宣佈就黑公關和不正當競爭對百度正式提起訴訟;而更早之前,網上傳出了百度成立“打頭辦”的傳聞,被百度闢謠。

  • 拼多多黃崢的委屈

在剛剛過去的618狂歡節活動期間,拼多多卻面臨著情緒激動前來上海總部集體聲討的商家,和該事件帶來的大量負面。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在6月18日的媒體交流會上稱,“因為確實有很多跡象表明背後是有人推動的”,暗示有人蓄意用公關手段抹黑拼多多的企業形象,社會輿論局勢遭到其他商業力量左右。

  • 美團VS滴滴

今年3月,進軍上海的美團打車和滴滴也互斥發黑稿。3月29日,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微博上指責稱,“好歹也是五六百億美金的公司啊,發黑稿不能這麼偷懶啊,把Uber直接替換成美團就發出來了?”

微博配圖則為兩篇名為《美團打車刷單居然高達40%,底褲又被扒了一次》、《Uber刷單居然高達40%,底褲又被扒了一次》的文章截圖,將矛頭直指滴滴。隨後滴滴公關負責人李敏回應稱,自己PS圖片或者寫文章發鏈接出來,給別人轉移注意力,是十幾年前的PR手段。

  • 阿里VS京東

阿里和京東之間也發生了類似的黑公關事件。去年雙十一前後,網上陸續流傳出許多文章稱許多商家被要求只能入駐一加電商平臺(“二選一”)。去年11月22日晚,阿里巴巴法律顧問發文稱網上出現大量所謂“二選一”和“壟斷”為名惡意攻擊阿里巴巴的文章,多達500個網絡賬號長期對阿里惡意攻擊,劍指京東利用公關公司和自媒體賬號左右輿論誤導公眾。

隨後微博上有人曝出一份互聯網實驗室與京東簽訂的合同,內容主要涉及互聯網實驗室要“最大力度推動天貓二選一事件能夠立案,並由工商總局展開調查和取證”,最低目標也要為“營造極大的輿論聲勢,使得阿里今後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對此,京東方面也予以強烈反擊,起訴了相關公關營銷公司和個人,最後京東勝訴,並且表示這些公司和個人背後有大量商業利益教唆。同時互聯網實驗室發佈聲明,稱從未簽署過爆料所稱“合同”。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今日頭條昨日發佈的推送中,總結了黑公關的操作流程:

黑公關已經有成熟的操作鏈條:需求方通過簽署公關公司,把自己造謠、汙衊的需求,提供給公關公司;公關公司尋找自媒體人撰寫黑稿,刊發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獲得傳播;自媒體人從公關公司獲取高額報酬。

根據頭條的調查,這些黑公關稿件往往發佈在一些更新頻率低、影響力低、內容質量低的小號上,並且標題高度一致,個別文章能在短時間覆蓋到1000多個公眾號。

換句話說,這些黑稿在第一次發表時真正能夠影響到的讀者其實很有限,但它們通常緊貼政策相關和用戶體驗,等到被二次解讀的時候,卻有被當成證據和事實來傳播的可能性,對公司業務造成的風險也就隱藏其中。

另一個有趣的點在於,因為黑公關往往是競爭對手放出的,從攻擊的矛頭來看,造成的傷害往往是整個行業的。比如抖音和騰訊的遊戲,都是放大對未成年人成長的不良影響、低俗內容等;電商之間切入點則在壟斷、假貨等等;打車軟件之間主旨則是不安全。

相對來說,國外的公關行業生態更為健全。目前在歐美沒有Black PR這種說法,與我們所說的“黑公關”最相近的是在政治領域,尤其是在四年一次的選舉中,競選人相互抹黑對方,彰顯自己的優勢,這類黑公關在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競選期間的唇槍舌戰中可見一斑。

而國外商業領域中的“黑公關”更多的是品牌之間以富有創造力的廣告正大光明地嘲諷、調侃、戲謔競爭對手。包括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漢堡王、阿迪達斯和耐克、奔馳和寶馬、蘋果和微軟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有類似廣告。比如蘋果公司從2006到2009進行了一次Mac活動,展示了蘋果電腦是如何更容易使用並且不易中毒,同時使用Mac的人年輕時尚富有活力,而使用PC的人則呆呆胖胖毫無生機;而微軟則以“我是一臺PC”予以強烈反擊。

公關本是專門從事機構信息傳播、關係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工作人員。但若是抹黑詆譭競爭對手、僱傭水軍影響輿論生態等不正當競爭手段長期存在,隨之而來的是公關行業的汙名化,最終傷害的是公關行業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