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尼泊爾受到任何國家的襲擊,印度會來捍衛或援助尼泊爾嗎?

單蓴de噯


從地緣的角度來看,尼泊爾天然就是印度的附庸。但在現實層面,這個山地國家卻跟中國保持了極為密切的聯繫,甚至屢次讓印度惱火也在所不顧。在印度視中國為最大“潛在勁敵”的大環境下,一個地緣上被印度鉗制,自身又完全沒有抗拒之能的小國,怎麼膽敢跟中國眉來眼去?印度又為何始終不能將其制服?

雲石君在這裡做個分析: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西藏隔山相望;東西南三面則被印度團團包圍。國土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600萬。從地形上看,國家由北至南,依次為山脈、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場,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山地小國。

雖然同時與中印接壤,但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形成了堅實的地緣屏障,而尼泊爾又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北印度平原一脈相接,所以在地緣屬性上,它是南亞次大陸的邊緣部分。

既然地處南亞,那印度的影響力就難以阻擋。鑑於尼印間懸殊的體量和實力差距,尼泊爾似乎不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實際上,在農耕時代,尼泊爾也的確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

但文明體系上歸屬印度,並不代表尼泊爾在政治上也歸印度所有。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4:印度為什麼怕中國》中,雲石君已經說過,南亞次大陸特殊的地緣結構,導致印度文明天然四分五裂,反應在政治上,就是很難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格局。

連本土核心區都難以整合到一起,尼泊爾這種邊緣山地,自然更沒理由尊奉印度本部的號令。相反,由於尼泊爾多為貧瘠山地,但卻與富裕的恆河平原緊密相連,所以生活在這塊窮山惡水中的民族,理所當然的把洗劫恆河平原,當成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並由此形成了驍勇善戰的民族性格,後來英國殖民時期聞名全球的廓爾喀騎兵,便是由尼泊爾人組成(廓爾喀是尼泊爾的古代別稱)。

19世紀英軍中的廓爾喀僱傭軍

但工業時代來臨後,戰爭模式出現了改變。個人的武勇不再是軍事優勢的重要構成因素;熱兵器成為戰場致勝的法寶。

熱兵器的發展,建立在工業技術條件之上;而水資源豐富的低地平原,是發展機器化大工業的基本條件。在工業時代,北印度平原,以及印度半島沿海地區的地緣價值大幅提高,對南亞次大陸的其他部分形成了不可逆的地緣優勢,工業文明遠強於農牧文明的實力,也使獲得工業加持的印度本部,有了整合邊緣落後地區的資本。

時代和地緣格局的變化,使尼泊爾再想憑保持獨立,難度大大增加。不過尼泊爾還有其它條件可以倚持:

首先是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尼泊爾全境為山地地貌,與恆河平原截然不同,雖然現代文明條件下,山地在維持地緣獨立性上的作用已有所減弱,但在相當程度上依然存在。

而人種上,尼泊爾由於毗鄰西藏,所以原住民是屬於漢藏系的黃種人;雖然千百年來,雅利安人種的印度移民不斷進入,但他們主要聚居地勢南部平原,北部山區,依然是黃種人佔優勢。大量黃種人的存在,使尼泊爾與印度在人種上形成一定的差異。

而英國臨走前的政治安排,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戰後,英國殖民統治崩潰,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不過南亞的獨立,並非印度用武力取得,而是英國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主動放棄。這就意味著,英國在臨走時,仍有足夠的影響,來主導南亞大陸的政治格局。

鑑於印度體量巨大,天然具備印度洋霸主的潛質,為了儘可能保留在地區的殘存利益,英國對南亞次大陸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讓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一系列在文化和地緣屬性與印度核心區不同的邊緣板塊獨立成果。靠著英國人的這一手,尼泊爾才獲得了寶貴的主權獨立。

當然,這種獨立不過是表面上的罷了。印度建國後,其民族沙文主義思潮日趨氾濫,並竭力圖謀對南亞次大陸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尼泊爾不可避免的淪為印度的後院,內政外交都受被印度控制。

身為主權國家,尼泊爾對這種附庸地位當然不心甘情願。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無法掙脫印度鉗制——直到中國的出現。

其實自打元朝將西藏劃為宣政院轄地開始,中尼兩國就已成為鄰居。清朝乾隆皇帝時,清軍還曾兩度征討廓爾喀,成為乾隆“十全武功”之一。不過農耕時代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決定了中原王朝哪怕是對西藏的影響力,都是極其脆弱的,再想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那更是非常困難——兩徵廓爾喀的虎頭蛇尾,證明即便農耕文明發展到最高階段,中國也沒有在向南亞施加影響的能力。所以,這種鄰居關係只不過是名義上的,中國對尼泊爾沒有太多影響力。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形勢才慢慢出現改變。

此時人類已經進入現代文明階段。工業技術的進步和交通工具、設施的發展,使中國第一次有能力直接對青藏高原進行管理;甚至有了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向南亞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技術可能。

而中印邊境戰爭,則成為尼泊爾開始“親華”的轉折點。在中印戰爭中,印度以精銳主力對陣中國邊防軍,卻不料大敗虧輸。雖然地緣格局的限制,使中國在戰場上得勝後仍不得退出藏南。但這場軍事勝利,卻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

而這場中國的勝利,也讓尼泊爾發現了擺脫印度鉗制的機會:

由於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的地緣阻斷作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已經具備向南亞施加影響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尼泊爾的適當親華,可以有效的對沖來自印度的壓力。

而對中國來說,雖然邊境戰爭已經結束,但中印之間的結構性地緣矛盾卻始終存在。雖然西藏的存在,使自己在地緣格局上對印度形成壓制,但如果能與尼泊爾深度合作,則可以進一步強化自己對喜馬拉雅南麓的影響,進而增強對印度的遏制。

中尼的想法一拍即合,二者關係迅速升溫,反應到現實中:就是趁著印度戰場失敗,引發政治動盪之機,中尼公路於1963年7月破土動工,並於1967年正式建成。

中尼公路的建成,使中國獲得了進入南亞的現代通道,其對尼泊爾、乃至南亞板塊的影響力大大增加。

當然,地緣格局決定了,中國不可能控制尼泊爾——也正是因為如此,尼泊爾才敢放心大膽的和中國合作。但中尼戰略通道的建成,使尼泊爾再面對印度的壓迫時,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

1969年,尼泊爾要求印度撤走自1953年以來就派駐加德滿都陸軍總部的印度軍事代表團和北部邊境哨所的印度軍事人員——這在中尼公路貫通以前,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只不過,相較於尼印之間緊密的地緣關係,一條公路能起到的作用還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徹底顛覆尼泊爾受印鉗制的格局。而在經濟上,這種表現更為明顯。被激怒的印度隨即發動經濟制裁——1970年,印尼貿易與過境條約到期,印度卻拒絕續約——這對國土被印度三面包圍的尼泊爾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在隨後的歲月中,經濟制裁更成為印度屢試不爽的打壓尼泊爾的手段。

作為一個內陸山地國家,尼泊爾的對外交通必須經過中印兩國。雖然中國實力遠超印度,但與尼泊爾接壤的卻是最為邊緣、經濟價值最低、交通也最不方便的西藏高原。這種限制,決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集中在政治和軍事層面,具體到經濟層面,中尼公路對尼泊爾的拉動作用並不大。

經濟上受制於人,再加上中尼公路畢竟只是一條通道,在連接彼此上的作用遠不能印尼之間的天然地緣關係相比,所以尼泊爾仍然不能擺脫印度控制。

但進入新世紀後,形勢又發生了變化。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和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尼關係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論證中的中尼鐵路如果付諸現實,尼泊爾的真正獨立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鐵路的建成,對尼泊爾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將進一步拓展中國對南亞的政治軍事影響力。雖然尼泊爾不可能讓中國軍事力量進入,但只要這條通道存在,尼泊爾在與印度的政治博弈中就更有底氣——如果印度還敢對其欺壓太甚,尼泊爾隨時可以引華為援。這種形勢下,印度免不了投鼠忌器,尼泊爾政治獨立性會更有保障。

而經濟上,中尼鐵路的建成,更會極大減少尼泊爾對印度的依賴程度。相對於公路,鐵路運輸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也更小;而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也遠非20世紀60年代可比。

基於這兩點因素。這條新的中尼戰略通道,其經濟價值將遠遠超過之前的中尼公路:第一,尼泊爾的部分高價值自然資源可以通過鐵路運到中國中東部工業區;第二,由鐵路而來的中國遊客,也會較之前大幅增長(2014年中國赴尼旅遊人數已突破10萬,鐵路的暢通,更將使該數字倍數級增加),對尼泊爾這種人均GDP只有七百美元的內陸小國來說,中國遊客的經濟拉動作用相當明顯。隨著中尼雙邊經濟活動的增長,印度對尼泊爾的經貿壟斷地位會被進一步打破。

當然,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決定了不管是鐵路還是公路,都不可能使中尼之間的聯繫達到尼印之間那樣的高度。但它們依然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使尼泊爾的附庸地位大為改觀。再考慮到中國遠勝於印度的國力,這不但可以在經濟交往中彌補中尼地緣疏離帶來的侷限(中尼地緣關係雖不如尼印,但中國經濟的能量卻比印度強大的多),也意味著中國有能力在政治上對尼泊爾提供超越地緣限制的支持。

綜上所述,只要中國對印度的巨大規模優勢持續存在,那它對尼泊爾的影響力有可能會達到跟印度接近等量齊觀的程度——直白點說,中印在尼泊爾有可能會形成均勢。

一旦這種均勢狀態形成,尼泊爾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它的政治態度,將可以決定該國的走向和歸屬(在印度一家獨大時,尼泊爾是法決定自身命運的)。

當然,如果不想因中印地緣衝突而引火燒身,尼泊爾是不可能向任何一方一邊倒的。中立的原則下,在該區域內部助弱遏強,維持均勢狀態,會是尼泊爾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好選擇。

由於尼泊爾本就是南亞國家,地緣的限制決定了中國無法對它實現掌控。能將其從印度的附庸,轉變為中印之間的戰略緩衝,這已經是現有條件下的最好結果,對這樣的局面,中國當然是願意接受的。

但印度就悲劇了。好端端的自家後院,變成了兩家人之間的市政園林,這換誰都得憋屈死。

但打鐵還的自身硬。印度的大規模工業化遲遲無法開展,它與中國的國力差距不斷拉大。(印度為什麼無法工業化,可參見雲石《地緣政治15:印度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中國》)

當這種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中印在尼泊爾的均勢狀態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屆時,就算印度不情不願,也只能徒喚奈何。尼泊爾一直以來建立中立和平國的努力,也就可以宣告達成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雲石君將繼續南亞系列,主講斯里蘭卡,看這個北印度洋島國,在面對印度壓力時,是如何應對的。

注: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20章:南亞之尼泊爾篇。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全部文章。


雲石君


這問題問的。尼泊爾只有兩個陸地鄰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中國。所謂尼泊爾遭到任何國家的襲擊,印度來保衛,難不成是指中國襲擊尼泊爾然後印度來保衛?這個想法有點扯耶。當然,一定要假設說有國家空襲尼泊爾的話,考慮到尼泊爾距離任何一個印度不丹和中國以外的國家都很遠,發起空襲的國家需要從上千公里以外展開行動,基本上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有這個能力。而這兩個國家如果空襲尼泊爾的話,第一,印度沒有能力阻止,第二,印度也沒有能力報復,第三,印度也保護不了。也就是說,如果尼泊爾真遭遇空襲,印度是不會保護尼泊爾的。

玩笑歸玩笑,印度對尼泊爾的控制野心還是要高度重視的。印度的南亞小國政策是把尼泊爾不丹化,不丹錫金化,對尼泊爾已經不是大國沙文主義那麼簡單了。干預大選,隨意制裁封鎖等等,印度從來不掩飾它對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控制慾,也從來不隱藏對這些南亞小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交流的敵視。印度人從英國那裡繼承來了強烈的勢力範圍概念,中國為尼泊爾建設寬帶,印度對此有很強的牴觸情緒。考慮到印度正對馬爾代夫做的事情以及曾經對斯里蘭卡和尼泊爾做過的事情,印度才是那個有可能對尼泊爾下手的國家。尼泊爾南部對印度不設防,且生活著大量印度裔的馬德西人,利用他們發動騷亂製造干預理由是分分鐘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因此,問題中的印度換成另外一個國家可能更加合適吧。


葉海林


尼泊爾與印度共享長達1750公里的不設防邊界。而且,許多尼泊爾和印度的家庭還存在跨國婚姻關係。因此,尼泊爾是印度最關注的安全問題。

印度不會為了援助尼泊爾而冒任何風險。但如果有任何對印度自身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問題,印度當然會盡其所能去解決這一問題。

這側面說明了以下幾點:

1,印度一直在對尼泊爾實施“控制不穩定”政策;也就是說,印度將繼續削弱尼泊爾,以便能夠控制住尼泊爾,但又不至於使局勢失控。但是,最近我們已經看到,這一政策適得其反。西方國家和中國在尼泊爾不斷髮展的活動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現在印度當局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了。

2,即使出於安全考慮,印度也無權干涉尼泊爾的內部問題。印度確實試圖干涉尼泊爾的內部問題,並且經常用“安全問題”來當藉口。尼泊爾是一個主權國家,印度應該尊重這一點。

3,除此之外,尼泊爾人也應該明白,印度普通民眾和印度政府的活動是兩回事。尼泊爾人不應該總是懷疑所有的印度人都在試圖破壞尼泊爾。

4,尼泊爾面臨內戰長達10年之久。如果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也有同樣的情況,外國軍隊很可能以維和部隊的名義進行干預。但是,由於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局勢,兩個大國與尼泊爾接壤,這種干涉從未發生過。


爆炒雞肉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很驚訝,提問者不會是印度人吧,在玩賊喊捉賊的遊戲。

尼泊爾是內陸國家,一邊是印度,另一邊是中國。本來它還有個鄰國叫錫金,但現在已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會對尼泊爾感興趣,寧願冒著跨越印度或中國的危險,來襲擊它。更可笑的是一直虎視眈眈的印度還會挺身而出,伸手相助?難道是急著攀登珠峰的登山健兒們嗎?可笑之極。

總感覺提問者要欲蓋彌彰,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但請大家放心,只要有中國在,尼泊爾就不會重蹈錫金的覆轍。 若真出現國家危機,救尼泊爾於水火的應當是我們。而入侵國家會是誰呢?看地圖就能明瞭。 創建於2018.2.6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