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環保標準的提高、執法的從嚴,暴露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嚴重滯後,據說滯後經濟發展20年。這對現行環保設施的要求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整改到位;對新建環保設施的要求是,用盡可能低的投資和運行費用,滿足現在及未來發展需要。

環保新挑戰來得雖急,但也在意料之中。說得通俗點,就是動真格的了,所以說環保企業必須積極認真面對,而過硬的技術則是解決問題的要害。

一旦急中生亂,非但耽誤了時間,而且重複研發,還會浪費投資和資源。尤其是這次環保大督察,企業幾乎沒有識錯的機會,有必要組織行業專家,開展論證、指明方向。

這裡先做一點粗淺探討,期望能發揮點作用、創造點價值。

一、技術發展滯後原因分析

1、政府需求導向

發展經濟是之前我國一段時期的首要任務,過程中一旦有了衝突,往往一切其他因素,在經濟發展面前都必須靠邊站,由此形成的環保地方保護主義,就是這個階段的特產。主要表現為,環保設施要有、面子上要說得過去,不能明著觸犯法律。至於環保設施是否運行、是否達標,還是要看經濟發展的臉色。就算是公眾有治理要求,也會採取各種手段,只求息事寧人。

早在幾年前,人民網即發文說“看臉色”的環保註定走不遠,不治汙得“看臉色”,治汙也得“看臉色”,一把手指哪便打向哪,環保措施隨著一把手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基於真正對環保的認識,因此不可持續。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比如最近在山西臨汾爆出的典型環保造假案件,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山西省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授意工作人員,通過堵塞採樣頭、向監測設備灑水等方式,對全市的6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施干擾近百次,導致監測數據53次嚴重失真。在政府需求的導向下,主管部門不惜以身犯法。

2、企業發展驅動

搶市場是各個行業的共性,在環保產業中表現得格外明顯,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環保市場份額有限,甚至是排他的。例如,城市環保項目多采取BOT或PPP模式,一旦有企業先拔頭籌,其它企業哪怕過上二、三年,都難以染指。其二,環保市場人為干預大,老企業維護著老關係,哪怕有了新項目,新企業也沒有什麼施展的空間。

此外,政府監管不嚴還給“關係”鑽空子創造了條件,結果環保企業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搶佔市場上,

導致整個行業都不重視技術開發,國有企業的問題更為突出,造成國內主流環保技術依賴引進的窘局。任何正常產業,都不應有此怪象。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3、公眾安全保障

公眾的需求還停留在保障安全的層面。廣大公民環保知識尚有欠缺,一方面因為“公地效應”,頻頻引發共有物的悲劇,一方面環境法律意識薄弱,農村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問題尤其嚴重,在身體健康因環境問題遭受嚴重惡果後,只會上街抗議、圍堵政府大門,除非鬧出人命,否則很快就會被地方政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作為對環境需求最大的公眾沒有話語權,或者不知道如何行使話語權,導致其需求被忽視。而環保從業人員首先要迎合市場,按市場需求做事,根據市場形勢提供包括諮詢服務、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工程建設、營運管理在內的各種產品和服務,長期以最低的安全保障為需求標準,甚至連最低的需求都難以滿足,造成環保技術與服務嚴重之後。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近日,因為長期違規排放惡臭和噪聲,泰瑞製藥正式被查封,其董事長馬長江因為涉嫌環境犯罪,已被刑事拘留,寧夏銀川市及永寧縣的一系列官員也紛紛落馬。早在2003年,泰瑞藥業惡臭擾民環境問題就成為群眾投訴的焦點,群眾反映每週一到週五,泰瑞製藥每天都有排放惡臭。 時至今日,該企業才被查封,汙染長達15年之久!

二、技術發展大趨勢探討

趨勢一:系統技術創新

政府資金有限、土地壓力增大,必然要求技術花小錢辦大事,從源頭減量化開始。首選綜合利用,實施時應發揮規模效益,減少投入的同時,方便統一監管。統籌規劃,建立各種廢棄物的產業園模式,既滿足政府需求,也是行業優勝劣汰的必然選擇。只有資金、技術雙強的企業,才能做到不但建好,而且運營好;主要表現為,在環保達標的前提下,企業能夠正常盈利,並保證持續發展。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與資金相比,技術才是難題。業內企業在技術上欠賬太多,現在還要面對各種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模式,每項工程都是典型的系統工程,需要系統技術,單一的廢棄物治理和利用技術再強,也於事無補。此外,單一廢棄物的管理模式在國內外差別不大,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混合廢棄物的管理模式卻千差萬別,可借鑑的經驗不多,所以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

系統技術創新的方式應以整合為主,抓住廢棄物碎片化的顯著特點,借鑑不同行業的先進技術。比如天人環境,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環保技術開發,現在更是取其它行業的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等之長,提出了“智能化設備+物聯網運營+大數據與區塊鏈增效”模式,必將成為近期環保系統技術發展一條主線。

趨勢二:單元技術升級

我國環保設施紛紛進入中老年期:水處理設施大都已經運行了20多年,更新換代已不可避免;固廢設施也運行了10多年,紛紛進入大修整改期。上述技術多是國外引進,運行多年後,已完成消化吸收,甚至還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創新。所以說,要滿足新標準對運行更為嚴格的要求,顛覆原工藝技術絕非最佳方案——

升級單元技術設備,以改造、換新為手段,是可行且務實的選擇。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單元技術設備多種多樣,升級辦法各有不同,但也有共性元素。目前,政府開始嚴格監管,要求設施的運行、排放數據做到即時在線,是尤其可行、可靠、高效的手段。為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設備的智能化、運營的物聯網化,並且要聯合應用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這對每個單元設施升級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趨勢三:機制技術開發

我們對技術的認識過於狹隘,重自然科學技術,而輕社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運作機制的研究尤其不足。想要有穩定持續的資金流,就必須踐行“誰產生廢棄物誰負擔,誰消耗資源誰買單”,即讓排汙者和產品消費者付費,並委託專業的第三方執行,從而形成持續的資金供應機制。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機制制定比較麻煩,需要有跨界的知識結構,可以整合各關聯資源,才能給參與者提供快捷高效的平臺。例如,進行固廢的綜合治理與利用,可通過納稅的方式向生產(排汙)者和消費者收費,將費用統一補償給固廢的治理與利用者,構建良性循環的機制。其中,政府是監管者,不是實際出資人。

趨勢四:跨界技術應用

“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不但是互聯網+戰略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各行各業都在積極行動,環保產業也不例外,但目前卻已相對滯後。

智能化主要解決設施數據上傳、管控指令數據接收;物聯網主要解決遠程線上運營;大數據和區塊鏈主要解決數據的可追溯性和增效問題。綜上所述,“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是我國環保技術發展的一大趨勢。

中國環保:滯後20年?四大技術加速追趕!

因此,應當以更快的速度,將“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環保產業,徹底解決環保技術投資和運營成本高、達標排放不受控等問題;應當保證碎片化的廢棄物各盡其用;讓排汙者、治理者、受益者和監管者各盡其責;利用統一的垂直物聯網運維雲平臺細分環保行業的設施;把所有環保設施接入統一的大雲平臺,進行運營監管。

做到上述幾點,相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願景很快就會夢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