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美文推薦(十一)|三個老太太和一個老頭兒的故事

大平原美文推荐(十一)|三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儿的故事

三個老太太和一個老頭兒的故事

——為重陽節而作

李光榮

三個老太太和一個老頭兒,隔得遠著呢。誰都挨不著誰,得一個一個地說。

大平原美文推荐(十一)|三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儿的故事

姜淑梅。

先說姜淑梅,一個闖關東的山東人。她生於1937年,歷經戰爭和災荒,貧困與饑饉,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但不識字,是文盲。

1997年,她60歲,開始“掃盲”。認了字,想寫作。從2012年起,年過七十,開始寫。寫什麼呢?就寫自己的經歷。怎麼寫呢?實話實說。自身經歷的事還不好寫嗎?她如數家珍般回味洋槐葉子、桑樹葉子、臭椿葉子、榆樹葉子的不同口感,記錄裹腳、放腳、守寡、改嫁、跪門等鄉村習俗,描摹“燒成灰都認得”的一個個人——那流動不居年代裡的眾生相。日積月累,居然有了十萬字。後來印成了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有人評價,這本書,寫出了令人潸然淚下的小民往事,每句話都釘在紙上,每個字都戳到心裡!書裡的故事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這些帶著體溫的記憶,非親歷者不能說,是真正的民間述史。

大平原美文推荐(十一)|三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儿的故事

“梵高奶奶”常秀峰。

再說另一位老太太,是河南人。她從農村來到廣州兒子家,照看三歲的小孫女。她給孫女講家鄉的故事,講自家種植的山楂樹:山楂果果是紅的,葉子是綠的……,但小孫女怎麼也想象不出它的模樣,她沒離開過城市,沒見過鄉村的果樹。孫女正用蠟筆在紙上塗抹,老太太順手拿起了蠟筆,在白紙上畫出了山楂樹,把果子塗紅,葉子塗綠,孫女一下就看明白了。

為了讓小孫女知道農村的景象,老太太開始畫鄉下老家。她說:“孫女要我畫啥,我就畫啥。”從第一幅“紅果綠葉的山楂樹”開始,不知不覺,老太太用蠟筆、水彩筆畫了100多幅畫,有山有水,有老房子、鄉村小路、裊裊炊煙,更少不了驢馬牛羊,雞鴨小鳥。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別人把它們踩在腳下,她卻一直記在心上,一年四季都在她心裡生長著。在她的畫裡,色彩就是感情,線條勾勒的全是記憶。出版社看中了這些畫,給她出版了,叫《梵高奶奶的世界》《俺們農村》。這些多姿多彩的鄉村繪本感動了許多人,觸動到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部分。人們叫她“梵高奶奶”,幾乎忘了她的名字——常秀峰。

大平原美文推荐(十一)|三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儿的故事

“摩西奶奶”安娜·瑪麗·羅伯遜·摩西。

我還想起了一位傳奇的美國老太太,她就是七十七歲開始畫畫的摩西奶奶——安娜·瑪麗·羅伯遜·摩西。我去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時候,尋找過她的農場,早已渺無蹤跡。她1860年出生在那裡,一生都沒離開她家的農場。七十多年裡,她的雙手被擦地板、擠牛奶、裝蔬菜罐頭等瑣事所佔據,直到七十六歲才因關節炎不得不放棄這些勞作,開始繪畫。她最早臨摹明信片,以明快的手法和大膽的色彩運用獲得了成功。1940年,摩西八十歲時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轟動。二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中,她共創作了1600幅作品;一百歲以後,還創作了6幅作品。

在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舉行過一場名為“摩西奶奶在20世紀”的畫展,其中一張明信片尤其引人注目,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給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青年的。上面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穀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做你喜歡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春水上行從小喜歡文學,很想從事寫作,可繁忙的本職工作卻使他無法寫作。眼看就三十歲了,是維持現狀,還是幹自己喜歡的事?他給遠方的摩西奶奶寫了一封信,盼望得到她的指點。已滿百歲的摩西奶奶對這封有關人生問題的來信很感興趣,立即作了回覆。那個春水上行,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日本作家渡邊淳一。

大平原美文推荐(十一)|三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儿的故事

張中行。

最後講一個著名老頭兒的故事。張中行這個名字之所以著名,是他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在他80歲以前,誰聽說過這個名字呢?1985年,他76歲,還沒開始寫文學作品,只出過一本和中學生談作文的《作文雜談》。張中行一生坎坷,1969年,60歲了還被送到安徽鳳陽幹校接受“勞動改造”,夥伴們每天早上喊他:“老張,起床,燒鍋爐了!”1971年,62歲的張中行被遣送回河北香河老家,鄉親們對他不錯,生產隊不給他派重活,整天背一糞筐,給生產隊撿糞。直到1979年,他73歲時才被召回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73歲是中國古話說的第一個“死亡線”。然而閻王不請他,他自己也不想去,這個處於“死亡線”上的古稀老人,開始了新的生活歷程。

1982年,張中行開始涉足文學——寫散文。有識貨的雜誌編輯喜歡他的散文,就採用了,給人說這是一個“老學者”的文章。別人冷笑道:“什麼老學者啊!我知道他,就是一個退休老人。”沒名氣,要受氣,但他不生氣。許多雜誌退過他的稿,並且附封希望他“寫點兒有意思的文章”。張中行一切照舊:寫什麼文章照舊,怎麼寫照舊,他不管別人什麼意思,自己覺得有意思就行。此外,寫字的桌椅也照舊,那是他上大學時買的,藤椅纏滿膠布,桌面木板開裂;甚至那身行頭——洗得發白的斜紋布藍中山裝也照舊。他不會因為別人的偏好而改變自己。

這就是大家氣派:有定力,有底氣,沉得住氣——本身的重量在哪兒呢!1986年,張中行77歲,他第一本散文集《負暄瑣話》出版。1992年,26萬字的《詩詞讀寫叢話》出版。此後一發而不可收,陸續出版了《負暄續話》《文言與白話》《佛教與中國文學》《談文論語集》《禪外談禪》,到《負暄三話》和《順生論》出版的時候,在華語世界捲起一股強勁的“張中行旋風”。這還不是這部人生奇劇的高潮,接著出版了《說夢樓談屑》《橫議集》《說書集》;1996年,在處女作《負暄瑣話》問世10年之際,他又完成了“思想自傳”——《流年碎影》,把“張中行熱”推向了高峰。這一年他87歲,以後又寫了10年,而且越寫越好。有那麼豐富的生活閱歷,那麼豐厚的知識積累,還愁寫不出有滋有味的好文章?姜真是越老越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