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他入戲30年,至今仍在戲中,是戲迷更是戲痴。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丨2018 年1 月的雲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上,雲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濤(右前一)的一句“我認得你”,讓周如文(左一)十分感動 (馬秀娟 攝)

“張虎口,似春雷,天崩地裂;摸鬍鬚,似鋼針,猶如鐵釘……”不著華服,也沒有兵器,但鏗鏘有力的唱腔加之舉手投足間的架勢,三國人物張飛“萬人敵”的氣勢已然從眼前這個一米六七的西南漢子周如文身上散發出來。

在一個多小時的採訪結束後,年過五旬的周如文現場給我們表演了一段關索戲中張飛的唱段,他高舉右手,左手側於身後,唱至激昂處渾身微顫,目光炯炯看向遠方,那一刻,張飛似乎穿越時空,走到我們面前……

結緣“張飛”

2018年1月,周如文帶著團隊赴昆參加雲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也把關索戲——這個只在玉溪市澄江縣陽宗鎮小屯村流傳的劇種帶到了全省的大舞臺上。

小屯村的關索戲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劇種,屬軍儺範疇,演出時一般頭戴面具,邊唱邊舞。據介紹,關索戲自明朝起在小屯村就有記載,它專演三國故事中的蜀國戲,圍繞歌頌劉備、關羽、張飛等蜀漢人物的功績為主線編劇目,至今仍保留著一整套的祭祀儀式和演出程序。

關索戲的傳承尤為嚴格,扮演的角色固定在一個家族中傳承,父傳子、子傳孫,技藝傳男不傳女,且需經嚴格的考核方可繼承。

在周如文的記憶裡,他家世代傳承著“張飛”一角,從爺爺到父親、二哥,再到自己,千年前的三國猛將張飛就這樣與老周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丨關索戲《三英戰呂布》,居中者就是周如文扮演的張飛 (馬秀娟 攝)

“那時村裡沒有太多娛樂,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關索戲,演出結束後再對演員的演技評價一番。而我總是躲在人群裡聽他們對演員的評價,發現鄉親們對二哥的表演評價最高,我心裡那個驕傲喲……”想起20歲那年臘月,村裡慣例的關索戲活動中二哥扮演的活靈活現的張飛形象,周如文笑了起來,“當時就覺得,自己也想站在人群中心演出自己的家傳角色,就是喜歡。”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的學藝之路。

村裡關索戲學藝的考核並不簡單,不僅要看有沒有潛力和靈氣,更重視能不能吃苦堅持。一個新人要入門,除了家族傳承,還得經過老一輩成員的現場考核。為了通過考核,當時年輕的周如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抓緊一切時間進行訓練,甚至連做農活的時候都在練習聲調唱腔和動作。“嘴上喊的勞動號子就是唱詞,手上握住鋤頭就當作丈八蛇矛。”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苦功和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周如文獲得了村裡人及老一輩的認可,他也由此真正踏入了關索戲的世界。

如今的周如文已經成了村裡響噹噹的角兒,看過他表演的人無不對其演技讚賞有加。去年底,周如文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關索戲的傳承人,關索戲——這個也許是全國最小眾的劇種,也隨著他走出村子,來到了省城甚至全國各地。

性情“張飛”

嘉靖本《三國演義》中有一篇《據水斷橋賦》,盛讚張飛之勇:“蜀之諸將,惟飛最雄。”但在關索戲的演出中,演員都戴著面具,如何表現出張飛與眾不同的勇猛呢?

身高普通、身材精瘦的周如文有自己的心得。“張飛這個角色勇武過人、粗中有細,在關索戲裡戴著面具,演員不能用表情,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周如文隨手起了個範兒,他一邊擺出手持武器、怒目圓睜的架勢,一邊略顯誇張地不斷抖動上身。“兼有勇氣和怒氣,這個持續的抖動就把張飛和其他武將區別開來了。”

演繹了30年的“猛張飛”,周如文說自己的身上也留下了張飛的影子。“對孩子的教育,忠義二字是始終排在第一位的,我最見不得自家孩子犯錯,一旦孩子犯錯,暴躁的解決是家常便飯。以至於妻子常揶揄我,

說我演了一輩子張飛,還真當自己是張飛了!”說著周如文模仿起妻子生氣時手指著他的樣子,大家都止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丨關索戲《三英戰呂布》 (馬秀娟 攝)

在小屯村,村民提到“學關索戲”都說成“玩關索戲”,但作為關索戲的領頭人,周如文對待團隊成員有著自己的一套嚴格處事原則。在他看來,“玩”首先意味著前來學習關索戲的學員對關索戲抱有極大的熱情,喜歡“玩”;要“玩”出水平,因此對學員唱腔和動作的考核他會更加嚴格。“想進入關索戲這一行當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天賦與自身的努力。雖然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

但我不能讓祖宗傳下來的關索戲在我手裡走了樣兒。”面對有問題的學員,周如文會不留情面地直接淘汰。

除此之外,作為整個團隊的主心骨,為了更好地把大家擰成一股繩,以最飽滿的熱情向觀眾進行關索戲的表演,周如文總會第一時間照顧大家的情緒,掌握團隊成員的思想動態,張飛那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徵在周如文身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團隊合作中因角色分配或者因演出需要抽調人員,總會有成員產生情緒,這時做思想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儘可能做到讓大多數人滿意吧!”周如文苦笑了一下。

傳承“張飛”

周如文介紹,目前小屯村的關索戲團隊有30人左右,最年長的成員早已過了古稀之年,最小的剛滿20歲。近幾年除了新進了幾名抬大旗與吹長號的傳令兵角色外,再沒有新鮮力量加入。自己的兩個兒子也都成家立業或是在外省打拼,目前暫時沒有向周如文表達過學習關索戲的想法。

“如果兒子想學,我立馬教,戲全在我的腦裡、心裡了。”

周如文沒直接回答“關索戲是否能傳下去”的問題,即使頂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名頭,但到了他這一代,傳承成了從未遇到過的大難題。他覺得,傳承難,究其根本是時代的變化,娛樂方式的轉變,人們更喜歡手機、電視、網絡,看戲逐漸成為小眾的娛樂,加之經濟時代,“沒錢根本喊不動人,出去打工一天就能掙個一兩百,誰還願意花時間學這一時半會兒產生不了經濟價值的東西”。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丨舞臺下的周如文,不再是“猛張飛”,而是一個不希望傳承斷絕的老藝人(納夢月 攝)

為了不使關索戲失傳,周如文在村裡率先改變了以往角色演員只能家族傳承的老規矩,主動收了兩個本村徒弟,一個扮演傳令兵的角色,另一個則扮演劇中“假張飛”的角色。

其中,“假張飛”扮演者李俊的加入,算得上機緣巧合。原來,李俊對關索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在周如文團隊排練的時候旁觀,久而久之,周如文對這個熱愛關索戲的小夥子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在仔細觀察後發現,李俊不論在身形還是腔調上都有飾演張飛的天賦,於是便主動上前詢問其是否願意學習關索戲,李俊說自己想試一試,沒想到這一試,竟然真的成為“假張飛”的扮演者,周如文的愛徒。“他雖說是假張飛,但從動作到唱腔都跟我的一模一樣。”談起徒弟,周如文笑得頗為欣慰。

走上舞臺,戴上面具,周如文是赫赫戰將張飛,演繹著戎馬倥傯的一生;走下舞臺、脫下面具,他則迴歸田間地頭的農民生活。關索戲,給了周如文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周如文,扮張飛、演張飛,形似難得,更可貴的是神似。因有張飛的氣韻風度,他的張飛更傳神。

關索戲周如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三十年“猛張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