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人民日報發聲了

「关注」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人民日报发声了

「关注」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人民日报发声了

資料圖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畢業4年,我換了13份工作”……網上有關年輕人頻繁離職的文章不少,一言不合就“裸辭”“閃辭”。一些年輕人“這山望著那山高”,缺乏定力,頻繁跳槽,希望以此來增加收入或是謀求高位。可是,工作換來換去的多,事業有所起色的少。

年輕人有自信張揚、敢闖敢拼的一面,但也難免眼高手低、心浮氣躁。有句話說得好:“有什麼樣的能力,就會匹配什麼樣的工作。”如果剛進入社會,就一心想著“身登青雲梯”“出名要趁早”,也許很快就會陷入心態失衡的境地。

不要忘了,學習與歷練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尤其是修煉一些管長遠的“內功”。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從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潛艇,成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輕時苦心鑽研量子物理,憑藉紮實的專業基礎,攻克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世界難題。可見,欲成大器,必先修“內功”。

“修煉內功”、夯實基礎是自古而來的道理。古人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意思是,必須有深厚的學養和積澱,才華之箭方能射得更準更遠。青年是人生中精力最為充沛的時刻,對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掌握較為快捷,因此也是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段。與其牢騷抱怨、消極懈怠,或是挖空心思、投機取巧,不如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練就一身過硬本領。

修煉“內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厚積”是“薄發”的必要條件。北京人藝在建院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戲,而是下廠下鄉。所有導演、演員、舞美人員都在工廠或農村體驗生活了半年,與工人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正是得益於深厚的生活積累,北京人藝的演出才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修煉“內功”,非輕而易舉之事。面對光怪陸離、紛紛擾擾的世界,靜下心、沉住氣尤為不易。當下,“不求諸己、反求諸外”的現象並不罕見,有些人把大量精力放在應酬交際上,卻不肯好好提升自己;有些人把大量時間花費在鑽研成功學上,卻不願去讀一本名著經典……如此行為,實在本末倒置。長此以往,必定難成大器。

修煉“內功”,非轟轟烈烈之事。“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偉大其實就孕育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之中。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古往今來成大業者,莫不如是。

說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積澱、決定人生高度的東西,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豐富的。因此,年輕人與其焦慮不安,不如用心修煉好“內功”,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如此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成為“閃光的金子”。

「关注」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人民日报发声了
「关注」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人民日报发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