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週日心理堅果分享/“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宜賓人↑點擊“宜賓翠屏區律師凌明”頭像後,可以私信解決您的問題! “要先關注哦,不然以後找不到”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是因為他對於積極回應的良好預期,這種預期來源於無數次的積極經歷。相反,每一次被拒絕的經歷,都會喚起種種羞愧、窘迫、丟臉的體驗,出於趨樂避苦的本性,人們就會害怕再去體驗那些痛苦的感受。

週日心理堅果分享/“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於是,壓抑需要、放棄需要就成為一種防禦性的手段。這種習慣防禦的人,在依戀關係中通常是“迴避型依戀”。因為這些人在0-3歲的關鍵時期,種種情感與需求得不到父母,尤其是母親的積極回應。久而久之,他們慢慢學會了自我保護的迴避性策略,把注意力從母親身上轉移,而投注於閱讀、積木、花草、電視、遊戲……之中。

週日心理堅果分享/“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在他們看來,這些一成不變的事物比變動不居的人更為可靠,從這些物件身上,他們能夠獲取更強的掌控感。而一旦必須從外界的他人之中得到滿足,就會喚起他們強烈的焦慮,因為他們害怕再次體驗到嬰兒期那種被拒時的窘迫感受。哪怕內心得渴望像一團火,也做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

週日心理堅果分享/“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這種依戀模式一旦形成,人就開始陷在其中,被其慢慢蠶食。就像我,兒時需求屢屢得不到回應的成長經歷,讓我一步一步陷入無法掙脫的心理泥潭。這麼多年來,我有意壓抑著自己的需求,時常覺得自己不配擁有。

在對外關係中,也總表現出冷漠拒絕、謹小慎微,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摘自《忽視自己的人,只能過低配人生》

週日心理堅果分享/“迴避型依戀”容易忽視自我

(宜賓人關注宜賓翠屏區律師凌明,成為您身邊懂法的朋友。)


【免責及版權聲明】:宜賓凌明律師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並請承擔全部責任。圖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