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周日心理坚果分享/“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宜宾人↑点击“宜宾翠屏区律师凌明”头像后,可以私信解决您的问题! “要先关注哦,不然以后找不到”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是因为他对于积极回应的良好预期,这种预期来源于无数次的积极经历。相反,每一次被拒绝的经历,都会唤起种种羞愧、窘迫、丢脸的体验,出于趋乐避苦的本性,人们就会害怕再去体验那些痛苦的感受。

周日心理坚果分享/“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于是,压抑需要、放弃需要就成为一种防御性的手段。这种习惯防御的人,在依恋关系中通常是“回避型依恋”。因为这些人在0-3岁的关键时期,种种情感与需求得不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积极回应。久而久之,他们慢慢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回避性策略,把注意力从母亲身上转移,而投注于阅读、积木、花草、电视、游戏……之中。

周日心理坚果分享/“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在他们看来,这些一成不变的事物比变动不居的人更为可靠,从这些物件身上,他们能够获取更强的掌控感。而一旦必须从外界的他人之中得到满足,就会唤起他们强烈的焦虑,因为他们害怕再次体验到婴儿期那种被拒时的窘迫感受。哪怕内心得渴望像一团火,也做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态度。

周日心理坚果分享/“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这种依恋模式一旦形成,人就开始陷在其中,被其慢慢蚕食。就像我,儿时需求屡屡得不到回应的成长经历,让我一步一步陷入无法挣脱的心理泥潭。这么多年来,我有意压抑着自己的需求,时常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在对外关系中,也总表现出冷漠拒绝、谨小慎微,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摘自《忽视自己的人,只能过低配人生》

周日心理坚果分享/“回避型依恋”容易忽视自我

(宜宾人关注宜宾翠屏区律师凌明,成为您身边懂法的朋友。)


【免责及版权声明】:宜宾凌明律师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承担全部责任。图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